2019年因車禍死亡的高齡者,全國共計1159人,占車禍後24小時內死亡(A1死亡)總數的4成,顯然政府對於超高齡社會的交通政策,已刻不容緩,但解決超高齡化社會的交通問題,光靠交通部的軟硬體建設改善並不夠,必須跨部會橫向聯繫一起來解決。
交通學者羅孝賢以台北市為例,分析A1死亡車禍總數中,有6成是機車、3成是行人、1成是其他;在3成行人車禍死亡案中,又有8成是65歲以上老人。
學者分析也指出,步行遭撞死亡以老人居多,且好發時間幾乎在清晨,因老人睡不著,早起後出門散步又不穿亮色系衣物,清晨路上車少,車速又快,因此老人晨運遭撞死的社會事件時有所聞。
所以政府除宣導夜間多穿鮮豔衣服、加裝反光片外,更應想辦法解決老人晨間外出的問題,並推動透過家人的力量,關注家中長者的動態、勸導別在天色昏暗時走到大馬路上,或等天亮後再出門,才能防止憾事發生。
國外為了減少交通量及危險,透過社區來交通管理,由下而上最易觸及民眾,像美國,從產業園區到科學園區、校園、醫院等都鼓勵共乘;國內則都採取由上而下方式,效果反而不佳,利用社區管道,才更容易觸及高齡者。
分析高齡者外出目的,無非與就醫有關,也有獨居老人想外出社交、共餐等,但交通畢竟只是手段,將人載到要去的地方,接觸人群,才是目的,所以高齡者的交通問題,牽扯到衛福部、內政部等相關單位的作為,面對超高齡社會,跨部會橫向聯繫變得更為重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