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官方整治A股下,獨立董事(簡稱獨董)成為高風險職位,連帶推動「董責險」近期熱賣。
近日大陸A股最有趣的現象之一,除了元宇宙概念的爆發之外,大概就是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突然成為燙手山芋,在官方整治市場與法院開罰下,A股的這波獨董逃亡潮方興未艾,「獨董集體辭職」一度還上了熱搜。
綜合陸媒報導,大陸的獨董制度起自1993年,當時青島啤酒在香港和上海同步發行上市,按照港股規定,青啤聘請了兩名獨立董事,成為大陸第一家設立獨董的上市公司。但直到2001年,大陸證監會才正式推行獨董制度。
時至今日,大陸A股上市公司聘任的獨董人數從開放當初的709人(次)上升到目前約1.35萬人(次),增長18倍。截至2020年底,在職獨立董事擁有博士學歷的占比為46%、碩士學歷的占比32%。
官方出重手整治
然而這些年獨董制度在A股始終備受爭議,除了普遍存有掛名、濫竽充數的情況之外,最大問題就在「獨立性」上面,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獨董,是由大股東或管理層透過私人關係選聘,在履職能力方面存在諸多欠缺,很難發揮獨立監督、客觀建議的作用,常被市場調侃為「花瓶」。
但2021年以來,隨著大陸官方加強市場治理,已開始出現獨董請辭現象,尤其11月12日號稱「A股最大財務造假案」的康美藥業宣判後,更令獨董圈風聲鶴唳。廣州法院因康美的五名獨董在財報上簽字,判處其需背負連帶賠償責任,金額為人民幣(下同)1.23億元至2.46億元,遠超過五名獨董數萬元、10幾萬元的年薪,也創下A股獨董被判罰的首例案件。
消息傳出後,立刻引發A股獨董辭職潮,還有獨董請辭後急著催促上市公司趕緊公告。相比10月有36家A股公司出現獨董請辭,康美案宣判後僅只一周時間,就有26家公司刊發獨董辭職公告,數量暴增,顯見獨董已從過去拿錢應卯的安樂窩,一夕之間淪為高風險職位。
獨董淪為高風險職位
這連帶推動保險公司的「董責險」大熱賣,致電諮詢以求護身的上市公司多出許多。這也是自2020年4月瑞幸咖啡事件發生後,「董責險」再次受到外界關注。
「董責險」的全名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公司賠償責任保險,是對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管在執行公司管理職務時,因不當行為遭受股東、雇員、政府、客戶或第三方提出的訴訟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的保險合同。
作為舶來品的「董責險」被引入大陸市場雖已有20多年,過去官方雖也辦過違法違規案件,惟獨董往往無需承擔個人責任,因此「董責險」的投保率頗低。近兩年因大陸推出新證券法及瑞幸咖啡造假案,「董責險」在A股上市公司的覆蓋度明顯上升。
蘇黎世保險相關人士表示,近十年來A股「董責險」業務保持穩健增長,平均年增率約30%。如今情況大為改變,自2020年至2021年10月,新增投保「董責險」的上市公司約有300多家,整體投保率提升超過50%。
截至10月底,A股已有650家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投保率約為15%。
報導指出,康美藥業案宣判後,又將「董責險」推向高峰。自11月15日以來短短幾個工作日內,僅平安財險就收到超過50家A股上市公司關於「董責險」的正式諮詢。同時,近期有關「董責險」的投保額也大幅提高,從過去不到5千萬元的保障額度,提升至5千萬至1億元,且後續可望還有提升的空間。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