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副總統賴清德談到烏克蘭危機時表示,「目前各國對俄羅斯的聯手制裁,可讓中國大陸知道,若對台海發動攻勢不會是一對一,可能是一對多的戰爭」。然而,近日美國負責戰略擬定的助理國防部長卡爾琳則在聯邦參議院聽證會上說,烏克蘭可做為台灣自我防衛的典範,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案例」,尤其對於建立「不對稱對抗能力」。美國負責政治與軍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露易絲更指出,台灣要從烏克蘭戰爭中吸取經驗,做好後備動員及建立「全民皆兵」的共識。
由此可見,美台官員對「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解讀角度有多麼不同。賴清德看的是外國可能對台灣的支援,但美方官員則強調台灣自衛的能力,甚至希望台灣全民皆兵,人人像烏克蘭那樣拿起武器抗敵。這也顯示,賴清德對台海有事時,國外援助的想法過於樂觀。
從俄烏戰事第一天,我們就可看見現代戰爭的殺傷力,還有就是大國的戰事一旦開始,不分出勝負就難以停止。俄烏戰爭漸入白熱化,死傷亦將加劇,白熱化的原因之一是西方以陸路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但如今戰事進入了市區攻防階段,對於想撤離的平民更加危險。
烏克蘭招攬上萬名僱傭兵及所謂的志願軍,更把自動步槍發放到平民手上,這是另一種「全民皆兵」,但卻已造成治安問題,戰力則尚難評估。從俄烏戰爭以來,烏克蘭多次要求西方實施禁飛區,可見烏克蘭空軍和防空幾乎殞盡。賴清德所謂的「一對多」作戰,實際在戰場上只有烏克蘭在孤軍作戰。美方官員說了,烏克蘭可做為台灣自我防衛的典範,意思就是,兩岸一旦爆發戰事,戰場在台灣,同樣也請台灣人自己作戰。更何況,不論是一對多或一對一,對於台灣軍民來說,都是毀滅性的命運。
從賴清德日前接見拜登指派的跨黨派資深代表團時,表達欲加入美日澳印的準軍事同盟「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運作中,也可看出他對外援的期待,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風險。此次俄烏戰爭源於北約東擴,將抗俄聯盟置於俄羅斯國門之外,引發普丁以特別軍事行動回應。台灣若刻意要加入這個抗中聯盟,恐令兩岸之間的軍事誤判風險日增。賴清德身為副總統,從俄烏戰爭中看不到這樣的殷鑑嗎?
俄烏戰事前夕有報導指出,普丁說,雖然美國聲稱擔心烏克蘭的安全,但她其實正在利用這個前蘇聯國家作為遏制俄羅斯的「工具」。同樣地,對台灣而言,也要思考自己是否只是美國「遏中」的工具。美國國防部官員只將烏克蘭當作台灣可參考的案例研究,可是台灣人卻是要面臨戰爭風險的血肉之軀。不論俄烏最終戰局如何,避免戰事、避免台灣成為中西兩方間的戰場,就是台灣從烏克蘭學到的最大教訓。賴清德從俄烏戰爭得到的啟示其實是相當不務實的。(作者為上海東亞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大陸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