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上半年GDP年增率2.5%,其中第2季僅增長0.4%,是2020年第2季以來最低點;以這樣的形勢看年底要達到年初設定的5.5%年增長目標的難度很大,挑戰性極高。
兩大因素是年初完全估計不到的:一是俄烏戰爭對全球金融、生產、貿易、物價的衝擊;二是新冠疫情。疫情最嚴重的上海,單季衰退13.7%,其餘疫情核心區如北京、吉林、南海分別衰退2.9%、4.5%和2.5%。
在這樣的變局下,原設定之年增長5.5%的目標是否還要強求,也許值得商榷。時值年底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前,及7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即將舉行半年經濟會之際,此刻倒真是一個思考中國未來短、中、長期發展策略的好時機。
首先,談增長目標。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未久,2013年就提出「不以GDP論英雄」的說法,當時針對的也許是各地方政府,其實這個正確的觀念何嘗又不能普遍使用,包括中央政府。在一般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中,GDP通常只有預測值而沒有目標值,因後者是與市場經濟的理念相互違和的。
慣常把GDP視作為一個非要達成的目標,就經常會扭曲市場的政策和運作,從而製造出許多難以收拾的後遺症,例如地方債、樓市泡沫及爛尾樓等。
其次,針對中美關係變化及全球化的逆轉和全球疫情,中國政府近年來都已做了必要的戰略調整與部署,核心有3大方面:1、雙循環。發揮中國在全球化受挫及美國刻意與中國脫鉤下,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內需市場的獨特優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既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所以第2方面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中國雖有14億人口的市場規模,且中產階級日益茁壯,可惜市場並非完全統一,地方壟斷力量往往導致市場割裂,所以中央決定打破地區壁壘,使內循環脈絡通暢,這是調動內循環的消極手段;在積極手段上則是第3方面,啟動新基建。新基建專職5G基站、光纖通信、IPV6、物聯網、大數據中心,既是需求導向又是攻擊導向,也是升級導向的發展大戰略。
第三,實施所得政策。藉由社會主義來拉動經濟增長。當前各國經濟均面對內外困境:外為國際經濟停滯膨脹的威脅,內有疫情不確定因素對經濟、社會的衝擊。具體地說,失業率升高,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中低收入群眾生活不易,面對此等特殊情勢,政府宜以直接補貼、補助或遞延繳稅的方式協助弱勢群體度過難關。
此等政策所需財源可來自國企之利潤、開徵新稅及發行特別國債,這方面中國明顯有社會主義的體制優勢。此外,現階段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理念的所得政策,也有提高中低收入者之收入,促進消費之效果。
至於年度經濟增長5.5%目標的思想包袱,不如藉此機會正好甩開,轉而認真研究中國的體制精髓,充分發揮中國的獨特優勢,為中國經濟2022的考卷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績單。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