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現iPSC(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表示,他帶領的CiRA基金會,正透過三項策略推廣iPSC療法普及化,一、建立HLA haplobank異體細胞庫,二、透過CRISPR/Cas9基因體編輯,剔除可能引起異體細胞移植排斥反應的三種生物標誌,三、利用患者自己細胞,提供客製化iPS細胞療法「my iPS」計畫。
山中伸彌說,iPS近三年技術大突破,預期2025年有機會在醫院實際應用。目前陽明交通大學已經成為「my iPS」計畫的國際合作夥伴。CiRA今年6月訪臺時,研發中心長塚原正義(Masayoshi Tsukahara)表示,期待能夠與臺灣在製造科技上的優勢結合,大幅降低細胞生產成本。
李鍾熙表示,山中伸彌的演講凸顯了利用異體應用降低細胞治療成本,台灣應該加速異體細胞發展,及鬆綁學研界,目前台灣公立大學醫學院不能成立公司,應進行法規修改,讓公益與營利結合,加速發展創新生醫技術。
另外,疫情也改變很多醫病新思維,德國資誠合夥人暨歐洲製藥、生命科學負責人Thomas Solbach認為,未來的醫療保健將在個人化、預防醫學發展推動下,從「以病人為中心」轉為「以人為中心」導向。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認為,生物標誌(Biomarker)可精準篩選受試者,大舉降低臨床費用,提高藥品上市機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