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立法院舉辦的「儲能電池產業發展與國產化扶植」公聽會,當天參與產學研代表200人,面對諸多國家大力投資與落實電池供應鏈在地化政策,電池產業發展規模上已明顯落後的台灣,對於攸關國家安全、能源政策、經濟議題的電池產業,政府主管部會應有更積極的作為。

誠如彈道飛彈精準打擊主要仰賴半導體晶片,電動車與儲能系統「關鍵均在於鋰電池」,「淨零排碳政策」與「扶植鋰電池產業」相互鏈結至關重要。

今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路徑」,規劃2023至2030年推動12項關鍵戰略,總預算編列近9,000億元,其中「運具電動化」、「電網與儲能」兩大項占比逾4成。

過去電巴補助政策未將關鍵電池芯納入國產化項目,因此不僅未帶動國內電池產業鏈發展,反讓營運商藉機打壓國內電池芯價格,惡性循環下,國內電池芯廠無緣進入電巴市場。

因此,台灣電池協會楊敏聰理事長建議,政府投入淨零排碳預算是人民血汗錢,須帶動國內電池產業發展,透過產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因此應明確規劃國產化「項目與時程」,以有助於國內電池產業壯大,成為綠能護國長城。

業界估算,台電規劃2025年儲能系統裝置目標1.5GWh,政府推動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1萬輛市區公車需要電池約2GWh,小客車與機車新售全面電動化,以國內每年新增車輛推估,電池約需23GWh,政府政策帶動電池總需求高達26.5GWh,產值逾2,650億元;龐大市場商機若政府坐視任令國際大廠宰割,將斷送本土電池產業鏈發展機會,對國家損失將無比巨大。

中美科技戰越演越烈,供應鏈在地化、去中化,已成美國及其盟友重要產業政策方向與主流趨勢,半導體、鋰電池供應鏈去中化更被視為重中之重;業界代表呼籲,儲能電池系統涉及國安、能源、經濟議題,觀察美、歐、亞多國政府皆大力推動儲能電池供應鏈在地化,台灣也不應再自限於WTO規範,應更積極扶植本土儲能電池產業國產化,在儲能、電動車產業發展早期階段,及早採取務實有效的產業政策。

#電池 #鋰電池 #儲能電池 #儲能 #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