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出爐!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26日指出,雖然近9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超過8成5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或服務、導入新數位工具等,積極轉型展現在地韌性,將危機化為轉機,同時也顯現出趕上數位化潮流是地方創生轉型的關鍵。
地方創生基金會26日對外發布「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董事長陳美伶表示,特別委託「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進行全台地方創生團隊調查。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指出,該調查含括321家地方創生團隊,自6月13日到7月15日調查,最後有近6成回函率。
調查發現,超過1/3的團隊成立時間在5年內,佔受訪團隊的35.1%。另調查中發現,青壯人力是創生主力、創辦人年齡介於30-39歲佔42.5%,不過負責人年齡為65歲以上者也佔24.2%,印證地方創生是「全齡共創」。
在服務內容上看到團隊「從在地文化找到產業DNA」,團隊提供產品與服務前三大排名為「觀光旅遊規劃」(68.1%)、「農產品整合行銷」(58.5%)、「環境教育、友善農業」(56.9%),這些服務內容多與在地對接,顯現獨特在地性,顯示團隊在創造自己產業同時,也朝振興地方產業目標邁進。
面對疫情挑戰,原本憂心各地的地方創生隊能否挺過風暴?所幸調查發現雖然近9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絕大多數團隊沉著應戰,有85.6%的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服務」(48.9%)、「導入新數位工具」(38.3%)等,將危機化為轉機。
在發展痛點上,人才、資金是關乎企業永續發展兩大關鍵資源,在問到營運困境時,高達70.7%的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人才是地方創生最大難題。
楊瑪利表示,綜合結果,顯示面對疫情威脅,積極轉型是應變之道。儘管有161家團隊因應疫情做出調整,仍有60.9%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在轉型方向上,以科技及數位轉型相關者較有成效,要趕上數位化潮流是轉型關鍵。陳美伶也舉例,疫情前專做彰化導覽的,疫後就改做線上,同樣可以帶民眾了解古城歷史文化;原本在雲林賣台灣鯛也改為線上販售,同時把漁場數位化,才在疫情中順利存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