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之下,執政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溝通」。因為每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是平等的,所以任何決策都應該以徵求最多數人同意為理想狀態。如果某項決策的爭議很大,尤其有可能會影響甚至犧牲民眾的某些權益,就更要想辦法解釋清楚、釐清論點,應該要讓民眾清楚知道,政府非要作成這個決策不可的理由是什麼,政府又會用怎樣的方式,盡可能維護民眾的權益不要進一步受到影響。

可是在行政院2月8日突然召開「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正式宣布10天後將解除日本福島核電廠周邊五縣的食品進口限制,和過去政府強行開放萊豬進口時,我們不但沒有看見執政政府積極與民眾溝通的實際作為,還看見政府不斷以「國際標準」、「科學邏輯」幾個大字壓在民眾的頭上,而不是正視民眾質疑與訴求,就要民眾別再疑慮、別再恐慌。相信檯面上的每個高官,當年一定都很會唸書也很傑出,所以現在才能坐在那個位子上。但他們有沒有可能為除了他們以外,可能沒有唸這麼多書、不是這麼專業、也沒有這麼懂那些術語和行話的民眾想一想,用一般老百姓都能聽懂看懂的語言,來讓老百姓相信政府做的是正確的決定?

民眾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當初執政黨在野時也強烈反對進口萊豬,為什麼執政之後就態度180度大轉變?美豬裡面明明也有不含萊劑的豬肉,政府為什麼不能跟美國說我們非常願意進口美豬,但不要進口含有萊劑的萊豬?難道一定要進口萊豬,才有後續簽定BTA、FTA的可能嗎?那我們現在萊豬真的進口了,有任何貿易協定開始談了嗎?結果民眾的這些疑問都還沒有得到清楚解釋,政府竟然又開放了福島食品進口,並暗示要這麼做才有可能加入CPTPP。

行政院雖然宣稱,國際上現在只剩中國跟台灣禁止福島地區的食品進口,不過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告,其實世界上還有14個國家(地區)對日本食品採取進口管制。其中一類的管制,是包含中國、香港、澳門、南韓、台灣等五地,停止進口福島周邊五縣的食品。另外一種管制,則是包含歐盟、英國、俄羅斯等9個國家(區域)在內,要求日本食品進口時必須檢附檢測證明書方可進口。也就是說,對於福島與周邊五縣食品是否已經安全可食,國際間本來就多少都還抱持著存疑態度,台灣民眾對此感到不安,並非真的那麼不理性或不正常。政府如果真的在意人民,就有責任也有義務要化解民眾的疑慮。

消基會之前才公布一份調查報告,檢驗市售18件豬肉產品,其中未標示豬肉原產地的有5件,1件包裝食品未標示廠商資訊,等於是近3成不符合現行規定。如果政府當初說好的萊豬把關都執行成這樣,又要怎麼說服民眾,會好好替日本進口的食品進行嚴格檢驗?於是到最後,會擔心的民眾根本只剩下消極拒吃這個最後救濟的手段。這難道是政府樂見的情況?(作者為口譯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民眾 #進口 #萊豬 #政府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