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籍立委范雲6日舉行記者會,指高苑科技大學讓外籍生一周工作40小時,超過法定時數。高苑科大校長趙必孝(右)接受媒體聯訪,說明情況。(校方提供)
民進黨籍立委范雲6日舉行記者會,指高苑科技大學讓外籍生一周工作40小時,超過法定時數。高苑科大校長趙必孝(右)接受媒體聯訪,說明情況。(校方提供)

繼今年1月位於彰化員林的中洲科技大學爆出烏干達籍血汗學工,學校與工廠合謀壓榨外籍學生後,日前又傳出高雄的高苑科技大學「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以下簡稱「國際專班」),其菲律賓籍學生控訴遭到剝削,在工廠從事與學業無關的勞力到深夜,每周工時達40小時,而且也領不到加班費。此一消息雖讓人驚訝,但卻不感到意外。

目前許多科技大學出現的亂象,要歸因於李遠哲在1994年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後,提出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在該委員會的「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中,指出台灣應增加大學招生容量、廣設高中及推動多元入學等方式,紓解升學壓力。於是在各縣市政府均要求能設立大專情況下,原來是五專學制的學校,均逐一改制為科技大學,至2007年竟高達164所;近年經過整併及退場,至2021年乃減至159所。

由於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加上過多的大專院校,許多都出現招生不足而面臨倒閉的窘境。於是教育部為這些科技大學找到一條「生路」,許多學校的「國際專班」紛紛誕生。然而有些學校現在就如同沉船後落海的乘客,抓到漂流海上的救生艇,大家紛紛爬了上去,載浮載沉不久,終於翻船沉了下去。

雖然高苑科大否認指控,並指出係因投訴學生不適應「國際專班」實習模式及職場所致。不過「無風不起浪」、「有煙必有火」;了解內幕實際情況的人都知道,發生同樣不堪惡行的科技大學還有許多所,並非只有中洲和高苑科大而已。目前此一問題已愈趨嚴重,許多都只是未爆彈而已。

「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是配合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教育部乃自106學年度開始,招收新南向國家(指東協10國、南亞6國及紐澳)的學生來台就讀。在「學位班」及「非學位班」之課程規劃中,對於師資、學生華語程度、授課與實習時間,都有明文詳細的規定。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十分普遍。

按教育部規定,「國際專班」辦理校外實習課程為學習的一部分,但並非工作,學生不是企業員工。學校與合作企業應依據人才培育目標,落實教學、輔導及考核等活動。而非假實習名義,行工作之實。然而教育部的美好規劃與實際情況差距甚遠,各個學校「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不少,美其名為「實習」,但「打工」已成為「實習」的代名詞。

「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於2016年上任後所推動,也是我國於「南向政策」失敗後的2.0版。「南向政策」是1990年代我政府啟動的外交及經濟政策,以期推動台商海外投資往東南亞轉移,同時降低台灣對大陸投資的強度。起初在經濟交流上得到不錯的效果,但到了李登輝時代後期,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群聚效應大幅增強,南向政策乃漸漸失效。

為招攬學生來台就學,各科技大學開辦的「國際專班」乃拋出各種誘惑的承諾,包括:來台之前僅需短期學習中文課程,學習期間會以英文授課;學校會給予獎學金,幫助學生分擔學費壓力;學校還會幫忙媒合學生就近到與課程相符的公司實習,賺取生活費等等,但結果並不是那麼回事兒。例如前有媒體現場觀察採訪報導,位於新北市的黎明技術學院,有50名來自越南的學生,被送進桃園一家食品廠,一週工作5天,只有2天在校上課。

「國際專班」立意良善、目標遠大,若能確實地去執行,必能讓台灣的名聲遠播四方:不僅讓學校有了生源,也可幫東南亞國家培育人才,同時適時彌補台灣企業缺工問題,更可以加強和鞏固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不過,接連爆出的血汗學工風波,讓原本立意良善的策略變調,還可能讓台灣的名聲敗壞、貽笑大方。

迄今檢討「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的學者專論,及媒體實地採訪報導甚多。教育部必須展現魄力與決心,到各校及工廠徹底訪問調查。目前台灣的「血汗工廠」已經名揚國際,讓世界看見。而那些為了苟延殘喘開設「國際專班」的私立科技大學,必須本著「教育是良心事業」的宗旨辦學。凡是濫竽充數的學校,應該早點收攤,畢竟「拖得過初一,拖不過十五」。(作者為大學英文講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國際專班 #學校 #學生 #科技大學 #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