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最近似乎迷上了「韌性」這兩個字,開口閉口不是建立這個韌性、就是強化那個韌性,彷彿任何難題只要有「韌性」兩字就可迎刃而解了;但蔡英文所率領的執政團隊稱得上有韌性嗎?

10月19日,蔡英文以民進黨主席的身分,在中常會後表示:強化台灣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是政府對全體國民的承諾。這是近來蔡英文第四次公開且密集地談到韌性。

10月10日,蔡英文國慶演說闡述要打造4大韌性,讓台灣成為強韌的「韌性國家」。

10月12日,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後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但仍要站穩腳步,「讓國際社會認知到,台灣是一個充滿韌性的社會。」

10月15日,蔡英文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第1000天」活動時,念著讀稿機上的文字表示「我們沒有被疫情擊倒,還讓世界看到台灣的韌性。」

蔡英文言必稱韌性,簡直是把韌性當作執政大補丸了,但蔡英文了解韌性的意義與內涵嗎?韌性(resilience)一詞最早是1973年由生態學者Holling提出,主要是描述生態系統經歷干擾後仍能繼續存在的能耐;新冠疫情爆發後,韌性一詞再度流行,用來形容企業因應各種風險時,迅速恢復的能力。從上述敘述可知,韌性與受到破壞後能夠迅速恢復有關。

然而,稱2024年後不關她的事、跨國凶殺案接二連三、不敢盡快公告延長兵役、新冠新增確診世界第一的蔡政府,執政跟韌性根本毫無關係,甚至是流於不負責任的任性。韌性一詞不過是蔡英文的文青順口溜,沒有任何意義。

#韌性 #蔡英文 #10月 #一詞 #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