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方政府開始沙盤推演「封城」手段,不過看在前衛生署長、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兼任教授葉金川眼裡,台灣疫情離封城還很遠,現在演習封城是「不切實際」的行為。他認為,目前應著重在「隔離」和「疫調」上,維持醫療量能,除非單日爆發100例,台灣才有可能真正封城。
葉金川今(25日)在臉書上表示,最近大家最在意的就是「會不會封城?」有位麵攤老闆還跟他說,「如果台北封城,生意也不要做了。」葉金川直言,台灣目前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只有6例,但現在卻有許多人因疫情,明明有慢性病而不敢去就醫。他反而認為這期間「病死、嚇死和窮死」的人數更多。
至於到底要不要封城?葉金川指出,國內目前案例中,僅55例是本土個案,且多為零星的小型家庭群聚,真正嚴重的只有先前院內9人感染和磐石艦31人感染。但各縣市近期卻熱絡於封城演練,問他們封城條件也回答不出來。指揮中心則說,當疫調無法承擔時才會選擇封城,目前還很遠。
葉金川主張,若要給個確切說法,只有當「分散的確診個案持續發生,而且沒有辦法找到來源」時才需要封城。他舉例:如果全國每天確診超過100例個案,連續七天持續發生,且無明確感染源,那就要考慮全國封鎖。屆時大家都不能出門,除必要的商店、醫院、藥局外,全面停業,停止一切經濟活動。
一周要新增700例才封城?葉金川解釋,當每日新增100例確診,大部分都疫調困難且連續七天不斷發生,應該是全國醫療能量臨界點,病房就算夠,人力也不夠了。不過葉金川建議,若疫情集中,就該針對該都市、鄉村縣封鎖,小則到封鎖社區、大樓等等,不必全面封城。
就台灣目前疫情來看,葉金川認為「隔離」和「接觸者疫調」才是主軸,現在國內每天只有零星新增個案,全民公衛意識也提高很多,最怕的就是隔離和疫調做不好,會影響到後續病人大幅增加,到時一旦醫療崩潰,就沒辦法拾。因此,葉金川坦言,「目前做好隔離和疫調才是根本,擴充醫療不是解決之道,封城更是不切實際的超超前準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