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

7日表示,王義桅指出,近來許多國家友好人士感慨「為了反對一帶一路,打壓中國,美國不惜自爆家醜,不計長遠利益和名聲。」其實,在疫情肆虐全球的當下,更需要全球貨物貿易的通暢,保證經濟發展。美國無力、無意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也不許中國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相反,中方更願意看到美國放棄排他性思維,與中國一起服務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必要的基礎設施。

王義桅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最近因為寧波港一度因疫情停擺,引發全球航運業震動,美國媒體、智庫大肆炒作全球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風險,並藉機攻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宣稱「中國在60多個國家投資港口,『不血刃』控制全球戰略咽喉」。其背景是,中國不僅在本土擁有世界十大港口中的7個,而且已在至少60多個國家有中國國企投資,興建、援建或租賃的港口。港口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全球貿易80%通過海運完成,而港口是海運的節點。

本質上,美國是典型的海上霸主。全球貿易航線基本被美國聯盟體系控制。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且不是美國盟友,不受美國控制,所以讓美國很不爽;現在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投資、收購、入股世界重要港口,讓美國有些焦慮。

王義桅強調,為了對沖「一帶一路」倡議,美國在今年6月的G7峰會上拋出B3W計畫,聲稱也要搞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建設跟當今的美國存在三種不匹配:

首先,是時間上不匹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基礎設施投資的周期長,而美國的政治周期是4年一大選,2年一中期選舉,州政府也如此。之所以很少去考慮到長遠的投資,是因為政客的政績出不來,利潤考核又是每年私人資本公司的慣例。為資本逐利的短視政治經濟邏輯,造成「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局面。

其次,是空間上不協調。分而治之、地緣政治,這是美國常用伎倆。而「一帶一路」的邏輯是互聯互通,美國故此反對。反過來,人類進入萬物互聯、互聯互通時代,「一帶一路」推崇去中心化的合作模式,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第三,是性質上對立:公─私、控制─反控制。美國習慣搞雙重標準,有我主導的和我控制的兩套體系,一套是給你用的,另外一套是我掌握的。「只有這樣,你才是安全的,因為我能掌握你的安全」。基礎設施是造福於廣大民眾的,追求公平正義。所以「一帶一路」也是中國國內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外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分享,客觀上挑戰了美西方的傳統模式。

王義桅表示,港口是為發展當地製造業和擴大貿易服務的,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參與和幫助一些國家的港口建設專案,主要是服務當地的經濟發展,是推動全球化的努力。這是中國一再強調的,「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但美西方卻在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以所謂的「民主同盟」,打造新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不斷污蔑「一帶一路」,企圖將中國作為全球化受阻的「替罪羊」。

#美國 #一帶一路 #中國 #王義桅 #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