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表示,讓台灣成立代表處不是問題,但是以台灣為名則是個錯誤,在這件事情上他並沒有獲得充分協調,引發台灣社會高度關注。前外交官劉仕傑分析立陶宛的政治體制後表示,立陶宛總統的說法,凸顯出立國內部的政治角力;同時,他也提出未來會產生的3種可能發展。
劉仕傑今天(5日)在臉書上表示,立陶宛總統Gitanas Nauseda說,讓台灣設立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TRO)是個錯誤;他還說,這件事他並沒有被諮詢(consulted)。Nauseda總統並未反對「讓台灣設處」,他講的是「台灣在當地館處的名稱」,也就是TRO。這件事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劉仕傑指出,立陶宛是半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head of state),負責外交及國安事務。而總理是政府首長(head of government),下有14個部長(包括外交部長)。而總理是由總統任命。這個政府制度,跟台灣類似。
劉仕傑分析,立陶宛與台灣相互設處,事屬外交事務,理應總統有權拍板定案。但目前根據Nauseda總統說法,他事先並未被諮詢使用TRO名稱,「這個說法令人詫異,也凸顯出立國內部政治角力」。
劉仕傑認為,使用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這個名稱為台灣在全球各駐外館處首例,意義重大,但中國大陸並不能接受。接下來的可能劇本,包括:
A. 一切維持不變。
B. 台灣仍然設處,但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台灣代表處)改成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台北代表處),簡寫都是TRO,但後者在歐洲已有多例,算是給大陸下台階。
C. 台灣撤處,回到原點。
以上三種方案,個人評估C可能性最低,至於A或B,都有可能。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