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雖對地球上空的大氣層形成保護,對地面卻是有害汙染。通常由汽車或工業排出的汙染物在日光照射下兩相結合出現化學反應,便會產生干擾植物行光合作用和成長的臭氧。
今天這份研究採用區域汙染監測數據與田野實驗後得出的結論,顯示臭氧影響亞洲作物的程度遠高於過去了解。研究作者表示,決策者看到研究結論後應採取行動,減少會製造臭氧的排放。
報告共同第一作者、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林和彥(Kazuhiko Kobayashi)告訴法新社:「北美與歐洲控制空氣汙染成功降低了臭氧量,我們得在東亞與南亞各地複製那樣的成功。」
先前科學家估算臭氧對米、麥、玉米等主食作物的影響時,偶爾會用到亞洲不常見的品種,或使用在花盆中培養而非田野裡成長的作物來測試。
為了更了解實際狀況,今天這份研究觀察亞洲常見品種,且不只以花盆培育的作物進行實驗,也在田野間研究。
他們讓米、麥、玉米接觸不同濃度的臭氧,並以接觸後的作物建立模型,據此觀察不同程度的暴露量會如何影響植物發展。
研究人員另進行第2種實驗測試模型,對接觸不同程度臭氧的作物施以防範臭氧影響的一種化學物質,觀察收成量是否如預估般增加。
接著,研究人員把在中國、韓國、日本3000多個監測地點取得的臭氧數據應用到模型上,以判定真實世界的影響。
結果發現,中國小麥收成因臭氧汙染年減33%,韓國減少28%,日本減少16%;稻米方面,中國收成減少23%,韓國近11%,日本略高於5%;中國和韓國的玉米影響程度較小,日本則未大量種植玉米。
整體而言,這份研究估算農作物因臭氧汙染年損約630億美元。(譯者:鄭詩韻/核稿:盧映孜)1110118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