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陸駐美國大使館網站消息,2022年4月18日,陸駐美大使秦剛投書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題為《烏克蘭危機之後》的署名文章。秦剛表示,百年一遇的疫情,烏克蘭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空前規模制裁,歷史性的通膨和經濟陷入衰退的前景,使國際體系「鍋爐」的壓力警報頻繁響起,需要我們共同為命運與共的世界減壓,而不是加壓。
文章稱,歐洲是烏克蘭危機中承壓最重之地。對歐洲穩定繁榮的預期似乎一夜逆轉,取而代之的是巨大不確定性。要扭轉這種預期,既要停火止戰,更要找到危機後歐洲長治久安的根本出路,探討構建平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新理念與新架構。
文章稱,反思近30多年來歐亞大陸兩端安全形勢截然相反的演變,有助於看清未來歐洲乃至世界的安全路在何方。冷戰後,當歐洲走上以北約東擴尋求安全之路時,大陸東端,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創建了沒有先例可循的五方會談機制,開啓了對新型安全理念與道路的探索。
文章稱,1996年,就在美國總統柯林頓在底特律首次宣佈北約東擴時間表的同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5國在上海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徹底解決了中國同原蘇聯國家的邊境問題,結束了中蘇邊境陳兵百萬的歷史,奠定了後來上海合作組織的基石,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原則成為「上海精神」的內核,實現了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長期睦鄰友好和共同安寧。歷史告訴我們,不同的選擇將結出不同的果實。
文章稱,烏克蘭危機下的美俄、美中關係,也走到了關鍵十字路口。蘇聯解體後,美國和中國在1992年分別接待了俄羅斯總統葉爾辛首次訪問,同俄羅斯確立了「互不敵對」關係。當時的美俄、中俄關係,站在同一個起點上。
文章稱,30年後,中俄關係取得長足發展,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性質沒有變化。中國過去是、將來也是獨立自主的大國,始終堅持從事情的是非曲直出發作出判斷、決定立場,不受任何外來壓力干擾。所謂中方事先知情俄方對烏軍事行動以及中方向俄方提供軍事援助都是虛假信息。
文章稱,類似俄烏衝突的事件如果發生在其他地方、其他國家之間,中國也會持今天這樣的立場。而30年後的美俄關係,卻滑向了「新冷戰」。這樣的美俄關係不符合中美俄三方任何一方的利益,是中方不願意看到的。道理很簡單,讓美俄關係更壞不會讓中美關係更好,讓中俄關係變壞也不會讓美俄關係變好。把中美關係搞砸了,對美俄關係、對世界都沒有好處。
文章稱,更令人憂慮的是,當危機來臨時,仍然有人對中國揮舞制裁大棒,企圖逼迫中國放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選邊站隊;有人炮製「中俄軸心論」,極其危險地曲解中俄關係,無端讓中國為烏克蘭危機負責;有人把台灣問題和烏克蘭危機聯繫起來,渲染台海衝突風險;有人不顧烏克蘭危機警示,在亞太地區製造隔閡、對立和不安全,企圖讓亞太重走歐洲的老路。這些言行對解決烏克蘭危機沒有任何好處,對穩定中美關係沒有任何好處。把中美俄、歐洲、亞太和世界「都拖下水」,對我們的子孫後代沒有任何好處。
文章呼籲,中、美有理由同時把眼光放得更遠,就危機之外與危機之後展開務實、建設性對話、協調與合作,推動實現各方都能接受的歐洲長治久安之策,妥善解決其他全球熱點問題,與國際社會攜手預防和應對烏克蘭危機給全球經濟貿易、金融、能源、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等帶來的嚴重衝擊,確保各國經濟民生不受影響。
文章指出,當今的國際體系並不完美,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在這一進程中,中國是維護者、建設者,不是破壞者、顛覆者。使中美18億人民和世界78億人民共享持久和平、普遍安全與共同繁榮,這是中美作為兩個大國共同擔負的歷史責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