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物種,人類的幼兒更加脆弱與依賴父母。懷孕和育嬰的階段會讓母親消耗大量的精力,也間接需要其他家人的支援與照顧。

雖然生產過程劇痛、懷孕與哺乳會出現諸多不適、新生兒也會不斷哭鬧,為人母依然會全心奉獻,努力安撫、餵養與保護自己的孩子──大多數的媽媽都甘之如飴。

是什麼讓父母願意犧牲睡眠、性愛、交際、個人的時間及幾乎所有娛樂,來照顧一個哭鬧不停、總是失控又貪得無厭的小傢伙?答案是,在許多方面,照顧小孩能夠帶給父母難以形容的快樂。我們與孩子──尤其是嬰兒──互動會得到大腦的回饋,像是他們的氣味、冷靜時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細嫩的皮膚,還有可愛討喜的臉蛋。我們所說的「可愛」,其實是演化的適應作用,讓嬰兒能夠從父母的照顧得到滿足,而父母也會樂在其中,不求回報。

因此,我們在成長時期的一般過程中,會得到照顧、理解與關愛。當我們覺得冷、餓、渴、害怕或難過時,只要放聲大哭,讓我們感到安心的人就會滿足我們的需求與舒緩我們的疼痛。有了這些關愛,我們正在發育的大腦裡,兩種主要的神經網絡會同時受到刺激。

一種是與人際互動有關聯的複雜感知,使我們察覺照顧者的表情、微笑、聲音、撫摸與氣味;另一種是調解「愉快」的神經網絡。有許多方式都能啟動這個「回饋系統」,其中之一是解除痛苦。

口渴時有水喝、餓時有食物吃、焦慮時有人安撫,這些全都會帶來愉悅與舒適的感覺。如果這兩種模式的神經活動同時發生,而且重複的次數夠多,兩者之間就會產生連結。在有回應的教養情況下,愉快的感覺與人際互動緊密相連。這種連結是重要的神經生物「黏著劑」,可以聯繫與創造健康的人際關係。這麼一來,最強大的回饋就是我們得到摯愛的關心、認同與情感。

同樣地,最深刻的痛苦也會是我們的摯愛不再給予關心、認同與情感,最明顯的例子,當然就是我們深愛的人離開人世。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們擁有再多的知識、再卓越的運動能力或再專業的成就,如果沒人可以分享,還是會感到空虛。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小時候出生在充滿關愛的家庭,就會有熟悉、關懷備至的照顧者總是在你身邊、滿足你的需求。每次你因為肚子餓、覺得冷或害怕而哭鬧時,爸爸、媽媽會來安撫你。隨著大腦的發育,你會從慈愛的照顧者身上學習並建立人際關係的模板,這時,依附性即為人際關係的記憶模板。這個模板會塑造你對人際關係的主要「世界觀」。無論你經歷溫暖、富同理心的教養,還是受到不一致、經常中斷、虐待性或疏忽的「照顧」,都會對這個模板造成深刻的影響。

大腦會以使用依賴性的方式發展。有在運作的神經系統會變得愈來愈活躍,沒有使用的神經系統則變得愈來愈遲鈍。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腦部有許多系統都需要受到刺激才會發育。此外,這種使用依賴的發展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出現,這些系統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如果錯過這個「關鍵時期」,某些系統可能就永遠無法達到最大的潛力;在一些情況下,這會造成與忽視有關的缺陷。

(本文摘自《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柿子文化)

【內容簡介】11個實用的守護建議,引導你去省思如何給予孩子關懷、陪伴、理解和傾聽,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或協助他們從創傷中復原……&在精神與大腦的十字路口,遇見被傷痕餵養的靈魂……

不只了解和拯救身心受創的孩子,也為了療癒自己和教養出健康的小孩!

【作者簡介】布魯斯.D.培理(Bruce D. Perry)

醫學博士,為兒童創傷學院(位於德州休士頓的非營利組織)資深研究員,也是芝加哥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的兼任教授,發表過二百多篇期刊文章,並獲得許多專業獎項。他也曾擔任許多涉及兒童創傷之重大案件的顧問和專家證人,包括:哥倫拜爾高中校園大屠殺、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韋科鎮大衛教派屠殺案……等等。

培理博士的臨床研究和實踐側重於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創傷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兒童心理健康和神經科學,希望讓更多人重視:創傷事件如何改變孩子們的大腦,並影響其人格和身心發展。

瑪亞.薩拉維茲(Maia Szalavitz)

為獲獎無數的神經科學記者。她與培理博士另外也共同寫作《為愛而生》一書。其他個人著作包含《堅不可摧的大腦》,以及《不計一切代價》。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柿子文化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柿子文化
#大腦 #創傷 #照顧 #神經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