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丁鐸26日在大陸澎湃新聞撰文指出,美國總統拜登24日結束任上首次亞洲之行。拜登在歐亞兩線的戰略布局,向國際社會發出訊號,美國有著足夠的戰略資源和精力經營「印太」、聚焦中國,同時有效應對俄烏衝突。中國不排斥周邊國家與美國深化經濟合作,但如果「印太經濟架構」成為美國製造經濟脫鉤、技術封鎖、產業鏈斷裂、加劇供應鏈危機的政治工具,可以預見,這條道路絕不會給地區國家帶來真正的繁榮和共同發展。

丁鐸表示,美國當前外交重點圍繞所謂的「印太戰略」展開,「印太經濟架構」是核心之一,其背後理念和具體舉措都明顯帶著針對中國的色彩。但「印太經濟架構」不是包括關稅減免等實質性內容的傳統經貿協定,在美國不提供市場准入承諾的情況下,亞太國家很難以犧牲本國經濟品質為代價,制定符合其條件的更加嚴格的經貿規則。出於減少美國國內政治障礙的考慮,「印太經濟架構」迴避了市場准入條款,但仍無法克服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不足,即缺乏系統、務實的合作理念和經貿領域可行路徑,難以與地區國家國內發展戰略有效對接。

丁鐸認為,在所謂「印太戰略」發展脈絡中,「中國威脅」一直被華盛頓作為議題設置的關鍵話語。正因如此,中國與一些國家的領土主權和海洋管轄權爭議被塗上了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當前美國正在故意製造「民主國家對修正主義國家」「守規矩國家對破壞秩序國家」的假象,這著實讓人憂心冷戰思維在本地區的回潮。

丁鐸稱,拜登政府為重塑中國周邊戰略環境所採取的各項舉措並非彼此孤立。在「印太戰略」下,拜登政府推動美國主導的小多邊機制更具實質性合作內容,日漸強烈地反映出美國按照自己意圖建立地區政治經濟安全秩序的緊迫感。在安全領域,美國認為中國在東海、南海和台海「破壞現狀」,中國為維護領土主權、海洋權利和國家統一所做的努力被美國視為對現狀和秩序的「破壞」。但此種判斷完全不是基於對現狀本身的歷史經緯和是非曲直的客觀認識,而是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和霸權思想。

丁鐸分析,在經貿領域,美國在不少場合指責中國經濟脅迫周邊國家。但縱觀這些年的國際實踐,不難發現,正是美國頻繁以稅收和金融為武器,不時對他國實施單方面制裁,或將苛刻的政治條件附於經濟援助之下。

丁鐸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艱難時期,任何地區合作架構都應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增進地區國家間互信與合作。正如王毅22日談到「印太經濟架構」的評價標準時指出的,標準應是「三個應該三個不應該」——應該推進自由貿易,不應該搞變相保護主義;應該有助於世界經濟復甦,不應該破壞產業鏈穩定;應該促進開放合作,不應該製造地緣對抗。

#美國 #應該 #印太經濟架構 #丁鐸 #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