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際廣播電台(KBS WORLD)報導,5月中國對韓國貿易順差達11億美元,6月也出現12億美元以上的順差。這是1994年以來,中國對韓貿易時隔28年首次出現順差(在韓國角度則是逆差)。
據分析,韓國對中國出口雖無明顯增減,但從中國進口則日漸增多。韓國對東協和美國等其他國家的出口持續增加,但對中國卻非如此,這主要是受中國新冠疫情封鎖政策的影響。此前,韓國對中國貿易一直呈現順差,有分析認為,韓國和中國的貿易已開始出現結構上的變化。
報導稱,中國正迅速滲透韓國處於優勢的領域。中國掃地機器人在韓國的市占率超過3成。KIA新款電動車也在國內車款首次配備中國企業生產的電池;雙龍汽車也決定今後和中國企業聯合開發汽車電池。
韓國《東亞日報》分析,韓國對中貿易逆差不是一時的現象,而是結構性問題所致。過去,中國只停留在從韓國進口中間材料,製造成品後出口到第三國的垂直分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上。但是最近隨著技術水準的提高,中國正在轉變為可以自行調配零件和生產成品的尖端製造業中心國家。
例如,半導體記憶體(semiconductor memory)和手機配件等韓國主要出口產品,在中國國內所占的比重急劇減少,早已亮起了紅燈。相反地,韓國進口中國產二次電池(又稱充電電池)和石油化學產品、纖維類的規模正在大幅增加。
報導稱,目前韓國製造業的大部分核心材料和通用產品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對中進口依賴度很高,因此供應鏈變得更容易出現危機。韓國有必要以原材料、零件、裝備等高附加值產業為中心,擴大與中國的技術差距,同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改變集中於部分商品和特定國家的貿易結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