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通貨膨脹暴增情勢下,做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糧食進口國之一的中國卻能倖免,德媒引述專家分析稱,這是因為中國放棄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接受了低經濟增長,同時限制國有企業將進口成未轉嫁給消費者。但是到了第3、4季全球通脹的效應還是會顯現,這可能會嚴重衝擊大陸現有的防疫清零政策。
《德國之聲》引述德媒《法蘭克福匯報》報導說,美國7月通脹達到8.5%,歐盟甚至達到近10%,但中國7月的通脹只有2.7%,雖然是2年來最水平,但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專家余潔(音)表示,「通貨膨脹的幽靈襲擊中國可能在第3和第4季度發生變化,迫使中國領導人重新審視其清零政策。」
文章說,出生在上海的美國政治學家裴敏欣指出,雖然通脹本身沒有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但伴隨著通貨膨脹,反對社會弊端的抗議活動可能會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態勢。中國政府也充分意識到,高通脹將會導致社會和政治不穩定。
《法蘭克福彙報》文章引述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的觀點指出,為了抑制通脹,中國政府放棄了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接受了低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氣和糧食主要是由中國政府嚴格控制的大型國有企業進口到國內,在中國政府的授意下,它們沒有將進口成本的增加轉嫁給消費者,這可以從生產者價格指數中看出。儘管中國目前正以超低價格從合作夥伴俄羅斯獲得原材料,但生產者價格指數的上升幅度遠遠超過了通貨膨脹幅度。
這位專家也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將很難與全球發展脫鉤並保持低通脹。文章說,目前儘管面臨經濟衰退的威脅,中國政府卻沒有制定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消費者手裡的錢越來越少,這可以從每月的外貿數字中看出:中國的出口不斷創下新紀錄,但進口卻幾乎停滯不前。封城和清零措施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食品消費國帶來了巨大的需求問題。需求問題也抑制了中國的通脹,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通脹問題來說,這也不算是壞消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