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壽豐鄉種植雜糧面積約100公頃,以大豆、黑豆及蕎麥為主,地方農友近年在農糧署東區分署輔導協助下,陸續發展出許多特色加工品,如天貝、千張及豆漿等,為推廣商品市場通路,在地「煮夫」與「煮婦」們也藉其開發各式創意料理,並透過分享向外推廣台灣的優質農產品。
農糧署改善國內過度依賴進口雜糧作物及加工品的問題,及達到節能減碳效益,自2016年推動大糧倉計畫,協助返鄉青農栽種雜糧作物,其中壽豐鄉種植面積已達100公頃左右,作物以大豆、黑豆及蕎麥等高經濟價值種類為主,並輔導後續加工製成,發展優質的農產品。
不過農糧署為推廣國產大豆特色加工,拓展國產雜糧市場通路,指導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員「花蓮好生活農業勞動合作社」,11月與縣內新住民學習中心、壽豐鄉樂齡學習中心合作,在當地舉辦料理工作坊,邀請約40位鄉親交流料理天貝與千張,經1個月的學習,今舉辦分享外,分享10道國產大豆食譜。
當地青年楊雯安利用天貝鬆取代蝦鬆,做成清爽沙拉,滿足健者口慾,也有越南新住民張秋艶以千張作為春捲皮,將青菜、蝦子及芋頭等食材包覆其中,製作「千張版」的越南春捲,道道料理令人食指大動。
越南新住民張秋艶分享以千張製作春捲時說,她從越南移民定居花蓮迄今已15年,近年民眾追求養生,加上為便利取用食材,便選擇在地以豆類製成的千張製作春捲,且千張小片,加上不易破裂,較傳統春捲皮來說比較好包食材,且味道也不錯,推薦大家未來可以嘗試料理。
雜糧青農林祐賞表示,從高雄加入花蓮好生活團隊迄今已5年,因自己想從事有機農業,卻沒有相關背景與技術,甚至連作物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在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下,租了一定面積的農地,從零開始與團隊學習栽種手法。
喜歡自然環境的他認為,栽種過程雖然辛苦卻很值得,初期雜糧作物需要大面積,農具設備也都是貸款,儘管初期有獲利也是拿去繳貸款,不過生活還算過得去,現在也都會跟農會與政府政策配合,也有加碼紅利,未來會試種高粱。
農糧署東區分署表示,今天的分享不僅能進一步將各項國產雜糧推進家庭餐桌,也能健全台灣的農業生態、增進飲食健康,期望未來民眾能更加支持國產農品,吃的在地、多元也健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