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境部統計,近8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污染物濃度均呈現下降趨勢,整體改善幅度達3成以上,但今年PM2.5和臭氧年平均濃度較去年上升1.4微克及1.8ppb,環境部表示,主因為環境風速低、日降雨量較少,在低風速、少雨的環境條件下,細懸浮微粒不容易擴散,造成局部污染物累積。當東風吹起時,加上高溫和穩定的氣象條件,臭氧前驅物質在西半部積聚,透過光化學反應促進臭氧生成。
環境部表示,近年偕同各部會推動各項污染改善工作,相較於2016年排放量,整體工廠及交通污染排放量分別減少38%及30%,並實際反映在空氣品質改善成果。
據統計,各項汙染物皆有改善,但臭氧卻不降反升,甚至已成為指標汙染物,且若細查各空品區的PM2.5觀察,中部、雲嘉南及高屏等空品區仍未達年平均濃度15微克的目標,環境部表示,行政院已核定第二期空氣汙染防治方案,增訂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較2019年減少80%及中南部區域PM2.5達到每立方公尺15微克及全國13微克目標,並連結國家淨零排放政策,實現減汙減排措施。
環境部大氣司司長張順欽說,雖然今年受到天氣影響,讓整體空氣品質較去年下滑,但高濃度的紅害站日反而下降,至於臭氧部分,則會持續加強臭氧前驅物的VOCs(揮發性有機物)及機動車輛的NOX(氮氧化物)加強管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