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繼2023與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合作「宗教儀式與身體展演家將文化體驗課程」後,今年再次與高雄地嶽殿合作辦理「身心『聊』癒:問事工作坊」與微學分課程,希望藉此觀察台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問事」活動背後的心理機制、文化意義和人神互動狀態,進而探討這些民俗活動能否帶來身心的療癒,揭開信仰活動神秘面紗。
「身心『聊』癒:問事工作坊」與微學分課程由中山大學外文系校友、下港人文化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阮偉華帶領學生認識東嶽大帝信仰和高雄地嶽殿廟史。阮偉華指出,東嶽或者幽冥信仰,並不如字面上來的可怕,人的一生與東嶽信仰緊密相連,例如民間信仰認為人之元辰、子嗣皆由地府所管,甚至連學生相當關心的感情和姻緣問題,也與幽冥地府息息相關,根據唐代小說〈定婚店〉的記載,高雄地嶽殿與台南東嶽殿都有供奉的月老星君即是「幽冥之人」。
阮偉華提到,各種台灣民間常見的問事種類與濟世文化,如常見的擲筊、乩童、手轎、四駕,還有較具地方特色的問事方式,像是北高雄海線的「關八抬」、台南的「關大駕」。民間信仰雖然近幾年遭受到了嚴重的汙名化及誤解,但不可否認的確為台灣常民生活中帶來許多療癒與心靈慰藉的作用,他也詳細解說問事流程,以及問事時較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
課程至地嶽殿進行問事實際體驗,首先由地嶽殿法師黃致毅帶領師生進行團拜,並進行「關手轎」儀式,法師敲鑼並頌唸請神咒,手轎的晃動幅度由輕至重,神明降駕後,手轎開始於桌面畫出圖樣,法師翻譯桌上的佛字為:「吾,李府大神。」意指由地嶽殿李府大神降駕為眾師生「指點迷津」。
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回憶,透過這次的人神對話,學員大多能重視審視自己的內心狀態,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課程也強調「問事」為神人溝通的一種方式,每位體驗者感受不同,但無論如何切勿過度迷信。也希望未來能推出更多相關課程,推廣台灣民間信仰,讓民俗文化不再受到誤解,信仰活動不再蒙上神秘面紗。
★《中時新聞網》提醒您:民俗信仰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