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是全台黃金蝙蝠最大群聚縣市,30餘年前曾有數千隻,近年來僅剩百餘隻,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18日表示已規畫公民科學調查活動,招募民眾一起來關注黃金蝙蝠生態。另外,本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將舉辦夜間動物調查體驗活動,邀大家一起來守護這些「夜行精靈」。

黃金蝙蝠學名為「金黃鼠耳蝠」,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台南市,早年雲林縣記錄到數千隻,其中水林鄉許家古宅曾是全台最大的黃金蝙蝠群聚點,有數百隻之多,但疑因棲地遭破壞、環境汙染等因素,數量不斷減少,2020年5月完全消失。目前雲林僅剩百餘隻,全台不到1000隻。

為搶救日益減少的黃金蝙蝠,生態館今年規畫公民科學調查活動,負責人張恒嘉表示,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中,已將黃金蝙蝠列為國家易危等級,其身影正悄悄從夜空中消失,希望透過開放性音頻資料庫、聲音分析技術的建立與傳承,讓民眾更了解其生態特性,與學者專家共同守護這群夜行者。

張恒嘉說,以往黃金蝙蝠生態調查以雲嘉南地區為主,今年將擴大到全台,台灣除東北角與離島,各縣市都有其蹤跡,只是數量不多,如今黃金蝙蝠面臨生態危機,有必要進行全面性記錄與系統性保育,才能避免牠們徹底從台灣消失。

張恒嘉指出,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館將於本月22日舉辦夜間動物調查體驗活動,讓大家了解蝙蝠對生態與人類的貢獻,例如1隻食蟲性蝙蝠1晚可吃掉近千隻農業害蟲;食蜜、食果蝙蝠可幫助植物傳花授粉、並把植物種子傳播到遠方,影響許多人類的經濟作物。

#黃金蝙蝠 #易危等級 #雲林 #生態 #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