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長期以來在AI領域居領導地位,其自家CUDA生態系更被視為產業標準。然而,美國媒體披露,微軟正開發一套可直接轉換CUDA程式碼的專用工具包,一鍵轉換為相容超微ROCm平台的版本,引發市場強烈反應。外界認為,若這項技術成熟,可能動搖輝達多年築起的生態優勢。

根據科技媒體《Wccftech》報導,輝達CUDA生態系成熟,長期佔據壓倒性優勢。微軟近來積極尋求降低AI運算成本的方法,特別是在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推理需求暴增之際,推動更多硬體的彈性化選擇,成為控制成本的關鍵策略。

報導指出,微軟開發的工具包若能穩定運作,將能把原本只在輝達GPU上運行的AI模型,快速轉換到超微ROCm平台上執行,等於替客戶創造更多選擇。

輝達晶片成本高 替代選項受關注

然而,報導也提醒,超微的ROCm目前仍屬相對不成熟的生態系,在部分指令的支援上,仍無法完全對應CUDA環境。代表在某些應用場景下,若轉換工具未能完美銜接,AI模型效能可能出現明顯下降,對大型資料中心構成高風險。

《Wccftech》分析,微軟提到的工具包可能與Azure現有的整合工具相似,短期內應仍具使用限制。業界普遍認為,這一步代表微軟開始以更積極姿態介入AI競爭,意在打破輝達的技術壟斷。

超微奮起 GPU競賽白熱化

就在這場技術角力引發關注之際,超微上週公布的財報表現亮眼。該公司營收年增35.6%至92.5億美元,超越市場預期;其中資料中心業務收入達43.4億美元,年增率2.3%,成為主要成長動能。

超微在AI晶片市場的表現,來自OpenAI與甲骨文等重量級客戶的採用。雖然輝達憑藉龐大的研發投入與技術推進,維持領先地位,但隨著科技巨頭開始尋找成本較低的替代選項,AI競賽似乎出現新的變化。

#輝達 #超微 #人工智慧 #AI晶片 #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