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和胃酸的搜尋結果,共17筆
經常脹氣、反胃、胃酸逆流、食慾不振,這些症狀背後可能潛藏致癌危機!幽門螺旋桿菌是國人常見卻容易忽視的健康隱憂,研究顯示,9成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但許多人因症狀輕微或習以為常,常延誤檢測與治療時機。值得注意的是,幽門桿菌可透過家庭共餐、經口餵食等方式傳播,若只治療單一個案,仍可能出現家人間反覆交叉感染,因此建議同住成員一併檢測。
「沒想到困擾我3年的胃痛,竟然是細菌感染造成的!」40歲張先生是忙碌的公務員,平時工作繁忙、作息不固定,長期受到間歇性上腹悶痛困擾,症狀復發服用成藥仍未緩解,便前往新竹台大分院就醫,由胃腸肝膽科黃詮博醫師安排胃鏡與切片檢查,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併有慢性胃炎與十二指腸潰瘍。經鉍劑四合一療法治療後順利痊癒,不僅菌體成功根除,潰瘍與疼痛也大幅改善,讓他擺脫多年的不適,回到健康穩定的生活節奏。
門診中常有患者訴說喉頭有異物感,形容喉嚨彷彿卡著東西,清喉嚨也無法緩解,也伴隨咳嗽、白痰與喉嚨敏感等症狀,擔心是否罹患食道癌等嚴重疾病。醫師提醒,可能是咽喉胃酸逆流作祟,民眾可透過問卷量表自我檢測。
不少人認為,吃麻辣鍋前可先喝牛奶,對腸胃會比較好。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澄清,此為錯誤觀念,喝牛奶可能只有稍微解辣的作用,但無法中和胃酸,亦不能保護胃部。他建議,吃麻辣鍋前可先吃些澱粉類的食物,才能減少麻辣食物對胃的刺激。
綠茶向來被視為是有益健康的飲品,受到許多人喜愛。對此,醫師指出,綠茶中含有多種重要成分,包括咖啡因、L-茶氨酸和兒茶素,對於降低失智發生風險、減少壓力、預防癌症、促進新陳代謝等,都能發揮正面效益。然而,飯後最好不要馬上喝茶,可能引發消化不良的情況;此外,茶所含的單寧酸,會影響鐵質吸收,尤其本身吃素又有些貧血人群要特別注意。
苦茶油是備受推崇的食用油品,坊間流傳「喝苦茶油能顧胃」的說法,到底是否為真?對此,營養師夏子雯指出,若胃部有傷口,喝些苦茶油可能可以緩解胃痛的狀況;但若是胃強力收縮、胃抽筋的痛,就不會有幫助。她強調,如真的有胃部疾病,仍應先就醫才是上策。
竟然還有人重男輕女!大陸有一款「弱鹼性礦泉水」在網路上爆紅,就因這款礦泉水被傳出「喝了能生兒子」、「爸爸喝功效明顯」、「想生閨女請避開」,等言論,甚至還有「生仔水」的稱號,各種浮誇的說法也在讓許多網友躍躍欲試掀起搶購風潮;對此,該連鎖超市則澄清「只是普通的礦泉水,沒有這麼多的功能」。
許多家庭都把胃藥,當成常備藥物。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若是長期服用胃藥,會使胃酸一直被壓制,導致鈣吸收不好,有可能導致骨質疏鬆,另也恐因此忽略疾病早期病徵。衛福部也指出,濫服胃藥可能影響營養吸收、增加感染風險,甚至造成便秘、腹瀉等情形。
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許多人常常因為三餐不正常,出現腸胃問題,且一不舒服就吃胃藥。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長期服用胃藥不做檢查,可能導致2個嚴重後果,一是骨質疏鬆,二是沒能早期發現疾病。
一名30多歲女子想靠喝綠茶來達到減重效果,就這樣喝了快3個月後,突然覺得胃不太舒服而求診,經進一步做胃鏡檢查,結果竟在胃靠近幽門處,發現有多個潰瘍。事後探究原因才知道,原來她都空腹喝茶,成為致病關鍵。
許多台灣人去日本玩,會將日本藥列入必買清單,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不要迷信日本成藥,更不要把藥品當土產買來送人!」林氏璧解析4種常見的EVE止痛藥的成分、建議用量與使用方法,提醒大家若身體長期疼痛,應趕快就醫找病因,而不是亂吃止痛藥止痛。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導致年後許多人都有腸胃不適的症狀。對此,營養師王證瑋分享5款飲品,包括薄荷茶、洋甘菊茶、蘋果醋、檸檬水及茴香茶,適量飲用都有助於舒緩消化不良所造成的腸胃不適,甚至還對身體產生正面影響。另外,飯後可食用奇異果、木瓜及火龍果,能有效消除脹氣。
趕快筆記起來!
現代人多有腸胃不適的問題,不少人更深受反覆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所擾,不妨檢視一下用餐順序,稍微調整或許就能帶來正面結果。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正確的進食順序應先吃蛋白質讓胃酸能分解消化,再吃蔬菜幫助腸胃蠕動,澱粉則放在最後吃,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許多人飯後都有喝茶的習慣,認為有幫助消化的功效,實際上並非如此。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就指出,一吃飽立刻喝很多茶,會中和胃酸,導致胃裡面的環境沒有那麼酸,進而引發消化不良的情況;且茶所含的單寧酸,還會影響人體對於鐵的吸收。因此他建議,若飯後想要喝茶,應盡量間隔1小時的時間,才能減少其所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吃完美食打幾個飽嗝不是壞事,這是胃上半部排出氣體的重要機制。然而約會、聚餐場合當眾打嗝頗為失禮,響嗝尤其尷尬,有嗝打不出來更是痛苦萬分。英國《電訊報》22日報導,少數人罹患逆行環咽功能障礙(R-CPD)而無法打嗝,最佳治療方式是在喉嚨肌肉施打肉毒桿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可用6個方法減少或預防胃部聚積氣體、消化不良的情況,進而避免打嗝不順或在餐桌上出現「嗝嗝作響」的窘態。
台灣冬天盛產柑橘甜美多汁,坊間相傳橘性冷,咳嗽不可多吃。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藥中資系主任張文德1日表示,只有黃痰的「風熱咳嗽」吃橘子有止咳、化痰功效,其他病氣的咳嗽不宜食用橘子等偏涼性食物,以免惡化。但橘子加鹽蒸、烤熟就可改變「性味」,具止咳效果。此外,橘的果實、幼果及果皮都可做為溫性的「理氣藥」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