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鄭泓志的搜尋結果,共23筆
許多人想減重時,會吃生菜沙拉代替正餐。但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民眾若將含糖醬料改成橄欖油或油醋醬,可促進身體代謝功能,且一些澱粉或油脂類配料也不要添加過量,免得熱量超標。此外,他建議在餐前先吃沙拉,餐後血糖峰值可降低2至3成。
血糖控制好,不只能預防糖尿病,還有助於減重與代謝健康。醫師魏士航指出,餐後若能搭配3個簡單動作,就能有效避免血糖飆升,包括散步、騎腳踏車、做家務,這些動作不僅簡單,還容易執行。此外,醫師鄭泓志也指出,晚飯後散步或做點簡單家務,能減少胃癌發生機率。
觀察糞便形狀很重要,但也別忽略氣味,臭味很可能是身體最早發出的健康警訊。醫師鄭泓志指出,腸道是一套複雜且精密的消化與代謝系統,當出現異常時,第一個改變的往往不是症狀,而是糞便氣味,異常的氣味如果只是偶發,可能與飲食有關,但如果變化明顯且持續超過數天,務必就醫。
網路經常能看到清宿便排毒、吃酵素能清宿便這樣的說法,但其實宿便在醫學上是不存在的。醫師鄭泓志指出,所謂「體內有毒素,要靠清宿便來清光」、「清宿便就能變瘦變美」、「沒每天排便,代表宿便卡住」,其實都是迷思。
晚餐吃太晚、飯後立刻躺平,小心胃癌悄悄上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分享一項研究,晚餐吃得晚又沒有散步習慣,比起早進食又有散步的人,得到胃癌的機率高出7.4倍,特別是55歲以上族群最要小心,建議睡前3小時不要進食、飯後至少散步10分鐘,減少胃癌發生機率。
吃飯習慣不好,小心提高罹癌風險。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分享有位男子吃飯時,總愛配上熱騰騰的湯,後來因吞嚥卡卡、胸悶不適就醫,被發現食道下段已有了部分細胞異化,他提醒,很多人都有趁熱喝的習慣,但有研究顯示,每天喝高溫熱湯或熱茶的人,罹患食道癌風險會大幅增加90%。
「顧腸胃就能顧本。」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人的健康與腸胃道息息相關,他分享有一位胃部不適的患者就診,並自述常有腳麻、易掉髮、上班精神不濟等困擾,經一系列檢查,發現根本問題是因胃不好,引發維生素B12缺乏,此外,他也提醒,長期不當使用制酸劑,也會導致胃酸與胃蛋白酶分泌不足,進而提高維生素B12缺乏的風險。
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快,幾乎每個人都有胃痛的經驗。對此,醫師點名5種人特別容易胃痛,包括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愛吃辛辣食物、過度飲酒,以及長期不當使用藥物者,應多加注意。此外,若胃痛持續一段時間、服藥也無法改善,又伴隨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檢查,以確認是否有嚴重疾病存在。
很多人會在飯後馬上來杯茶,認為解油膩又助消化,不過,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飯後如果馬上喝茶會影響食物消化,建議於後半小時後再喝,此外,飯後也不建議劇烈運動、睡覺與喝冷飲。無毒教母譚敦慈建議飯後可做些輕度活動,例如收拾碗筷、擦桌子,有助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關於結石生成的傳言向來不少,其中很常聽到的就是「菠菜配豆腐吃會引發結石」,到底是否為真?對此,泌尿科醫師朱信誠澄清,此為錯誤說法,因兩者其實只會在腸道合成草酸鈣不被人體吸收,更不會形成結石。反倒要注意的是啤酒,其含有濃度不低的普林,經常喝會增加結石的機會。
坊間常聽到「牛奶加巧克力會害腎結石」的說法,到底是否為真?對此,營養師黃品瑄澄清,此為錯誤觀念,兩者會在腸道內結合成草酸鈣,並跟著糞便排出體外,因此不影響腎臟。另外,她還提到,「可樂喝多會骨質疏鬆」的傳言不完全錯誤,關鍵在於其通常含有磷酸添加物,不利於鈣質吸收。
國內每年增加1萬多名大腸癌患者。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高益生菌比例的腸道微生態,能避免大腸癌的發生,而要增加腸道內的益生菌,建議要少吃紅肉、炸物,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的新鮮蔬果,這能提供身體抗發炎、抗自由基成分,降低大腸癌發生機會。
35歲藝人王柏傑18日因酒駕撞遊覽車被逮,交保出來後連說了數次抱歉,並稱不知前一晚的酒精,到隔天下午還沒退,當下非常震驚,但認為這都不是藉口,願接受懲罰。究竟多久後體內酒精才會被代謝掉?醫師表示,其實只要透過2步驟就能算出多久能開車上路,其中一罐330毫升、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就得代謝近2小時。
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無害的小事,累積下來恐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對此,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引述國外研究指出,殘留在餐具上的洗碗精,若被吃進體內,可能會破壞腸胃道上皮組織,長久下來將加劇許多慢性疾病發生風險。而想要完全去除洗碗精殘留,他建議要做到8點,像是反覆用清水沖洗數次、浸泡溫水約5~10分鐘、使用無磷無毒的洗碗精產品等,都很有幫助。
68歲的王先生因胃食道逆流就醫,但吃了醫師開的胃藥,他卻反胃想吐,醫師問診後發現,原來王先生吃胃藥後馬上喝茶,造成交互作用。醫師提醒,某些食物會和胃藥會產生交互作用,甚至會引發鋁中毒、心律不整,建議吃完胃藥後應避免喝咖啡因飲料、果汁、酒精、辛辣刺激性食物與柳丁等酸性水果。
依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一年使用胃藥逾22億顆,即使吃胃藥能有效緩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仍要注意服用胃藥期間的飲食。對此,腸胃科醫師鄭泓志點出,吃胃藥後要避免的5類食物,包括咖啡因飲品、果汁、酒精、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酸性水果。其中他提到,果汁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會增加藥物的毒性,造成中毒風險,不可不慎。
益生菌有助整腸助消化,是很普遍的保健食品,內科醫師鄭泓志表示,任何人都可以適度補充益生菌,但對於飲食單一的外食族、壓力大、老年人、罹患陰道炎女性、孕婦與服用抗生素者,建議更需要積極補充益生菌,來促進健康,緩解壓力與提升免疫力。
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許多人患有此病卻不自知,直到出現疼痛或其它併發症時,才驚覺不對勁,尤其是40歲以上、女性、孕期、肥胖為4大好發族群,更要特別注意。他並提醒,若屬於上述高風險族群或有家族病史的人,應定期接受健檢,才能早期發現並預防膽結石。
肚子餓時發出咕嚕聲,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但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並非只有肚子餓才會有此現象,包括胃酸分泌過多、腸胃炎、便祕、腸阻塞等,都可能發生。其中又以腸阻塞要特別注意,他提到,曾有患者因肚子老有「咕嚕聲」來檢查,結果於大腸內發現一顆惡性腫瘤。並提醒,當肚子持續發出聲音,或合併腹痛、腹脹、嘔吐、便秘、無法排氣等症狀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年節期間很多人吃到太撐、飽到打嗝,醫師表示,大多數時候打嗝是無害的,可透過調整呼吸、飯後多走動等方式來改善,但若打嗝打到停不下來,有可能是有胃部疾病,甚至是食道癌的徵兆,這時就要趕緊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