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逐年提升,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公会全国联合会今天公布大学生压力调查,大四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展现出较佳的心理韧性,能将压力视为自我成长的契机,因应压力的能力较好。调查发现,97%大学生支持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实际求助比例仅有20%,多数学生仍偏好传统面对面的心理谘商,也有部分学生尝试使用AI工具调节情绪。

近年由压力、情绪引起的校园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与未来不确定感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年升高。全联会续2023、2024两年的大专学生压力调查计画,结合「社会情绪学习(SEL)」的议题,广纳全台2558份大专院校学生样本,期待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现况。

共同参与调查的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谘商学系教授陈柏霖指出,「压力心态」是最为重要的转换器,能决定压力到底是推动进步的能力,或是阻力。特别是大四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展现出较佳的心理韧性,能将压力视为自我成长的契机,因应压力的能力较好。

调查也发现40%的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佳,这些学生虽倾向低估自身能力,但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与反省力,能在压力中保持弹性与自我善待。这种「谦虚而自觉」的特质,正是提升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关键。然而,仍有5%社会情绪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因为对自己不够瞭解,在生活适应和调适能力都遇到困难,校园仍需加强针对高风险族群的心理支持与辅导措施。

在心理求助行为方面,97%的大学生支持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实际求助比例仅有20%,多数学生仍偏好传统面对面的心理谘商,也有部分学生尝试使用AI工具调节情绪。

师大学生会会长黄莨腾指出,大学生正处于独立与依赖并存的阶段,在学业、未来规划与人际互动中面临多重压力,更需要外界的引导与支持。政大研究生学会副总干事林佑表示,与大学生不同,研究生的心理困境来自于「不被看见,不能停下」,担心老师误解、论文进度不能停,无法为自己按下暂停键,导致心理调适更加困难。

台湾谘商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王郁茗提醒,应注意AI新工具的使用,是否能真正提供学生实质协助。谘商全联会常务理事胡延薇也呼吁提升心理谘商资源的可及性,扩展服务范围,亦可透过公眾宣导、名人的倡议,减少心理谘商的污名化,让更多学生勇于寻求专业协助。

#大学生 #压力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公会 #心理谘商 #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