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有著豐富的色彩與多樣性,「背後都有特有的故事和意涵」,文資保存者凌宗魁指出,台灣雖看似歷史不長,但從建築的色彩流變,卻能看出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基因移植。
凌宗魁受邀於文化總會電台節目《文化ya總會》分享台灣建築顏色的小秘密,指出台灣建築有著色彩豐富的多樣性,如傳統的紅磚宅、寶藍色大宅,到日式棕色木造、灰階的鋼筋水泥、白色的當代主義特色等。以鄉間常見的紅磚建築為例,實為大航海時代來到台灣,當時歐洲人在東南沿海進行貿易,將紅磚製作技術引到大陸華南,移民台灣時再將材料及技術帶入,台南的「億載金城」就是當時代表性建築。
凌宗魁指出,台中霧峰林家及神岡呂家的寶藍色建築亦十分具特色,兩大家族的房舍可看到大面積的藍色塗刷,這種「台中藍」在其他地方很少,成為當地建築的一大特色;日據時期,台灣又出現以灰、棕為底色的木造建築,且因多雨而使用片版堆疊成「雨淋板」,凌宗魁表示,這些被視為日式風情的建築特色,在日本是洋化運動後由歐美輸入的建築工法,反而是洋氣的象徵。
凌宗魁也以現在的總統府為例指出,全世界帝國主義時期的建築,大多以厚實的石砌外觀塑造永恒形象,以商業氣息較重的紅磚打造的台灣總督府,是當時世界上相當罕見的案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