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與美國學者視訊對話,提出「幫助大陸民主」的論點,認為在未來大陸政治改革的道路上,台灣基於三民主義所發展出來的民主,應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幫助大陸民主」其實是藍營長期的主張之一,只是經過這幾年中共與民進黨的雙重夾擊,似乎連藍營自己也不太相信了。

昆山模式跨越制度障礙

台灣的民主化經驗究竟能為大陸發揮什麼作用?不但走本土化、逢中必反的綠營不感興趣,隨著經濟崛起和自身治理架構不斷成型,許多大陸人深深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其中有觀念上的不屑,也有現實上的困難。若台灣始終把大陸當成「極權威脅」,大陸時時刻刻警惕台灣帶來「西方滲透」,兩岸不能客觀、務實面對彼此制度的差異,尋求化解之道,更容易忽略兩岸相互借鏡的可能性與可創造的價值。

很多人認為,兩岸政治制度不同,在政治價值觀與認知上有很大的分歧,「兩岸融合」最多只能在經濟、社會層面上推動,制度障礙很難跨越。不過,從大陸一位體制內經濟學家最近發表的昆山考察筆記可以看出,台灣政治文化對大陸可以產生正面作用。這位經濟學家認為「昆山模式」是兩岸制度融合所共構的一種良善治理模式,證明台灣社會制度對大陸地方治理可以產生貢獻。

這位經濟學家在文章中寫道,昆山地方政府積極引導經濟轉型,當地官員對本地經濟、企業狀況非常熟悉,具有市場導向型、服務型政府的氣質,而且昆山對200多萬外來人口友好包容,城市充滿活力。這名學者對昆山的觀察,和近年來兩岸專家、學者、媒體走訪考察的印象一致。台資與台灣人對昆山的貢獻,不僅僅在創造財富、就業,造就人均GDP比肩日韓、超過台灣等經濟領域,讓這座城市在制度、治理層面,汲取兩岸精華,為兩岸融合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是更重要的成就。

研究過昆山經驗者都知道,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相互尊重、精準溝通的伙伴關係,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公平、嚴謹、人性化的市場環境,是昆山成為台資集聚和蓬勃發展的根本因素。1998年成立的台商協會是大陸第一個縣級台協,其後台灣人在昆山逐漸拓展出各種社會組織、民間團體,都發揮了政策溝通的功能。

大陸以黨領政的制度架構,固然有自上而下高效率的施政效能,但也存在「一刀切」忽略少數及監督不足等問題,在地方基層治理中更為明顯。台人在昆山所創造的社會力量,能夠有效地居間溝通、調和、折衝,提升了當地政府的公共服務水準。

助大陸改善治理行之有效

台灣人在昆山所形成的社會力量,源於台灣政治文化,但這股力量並不尋求對抗性的壓力團體角色扮演,而是在尊重黨政體制的同時,與地方政府形成務實、融洽的夥伴關係。昆山地方政府也不把在地台灣人的組織與社會力量視為「威脅」,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構出各種制度化的協商、溝通平台,將各方面的訴求和建議轉化為施政。

簡言之,兩岸各自社會制度中最良善、最有優勢的部分,包括台灣的多元文化、大陸的協商民主,在昆山被牢牢地「粘」在一起,「制度粘性」形成了「制度吸引力」,這就是10萬台灣人源源不斷地選擇在昆山融入扎根,200多萬非本地人選擇在昆山居住、興業的重要原因。

從這個角度看,難道台灣不是已經為大陸的制度改革和發展做出很大貢獻了嗎?台灣幫助大陸改善治理,這是真實發生、行之有效的真相,既不應被舊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意識形態所綁架,也不被大陸動輒高喊「制度自信」與民間貶抑台灣民主的輿論風潮所動搖。

梳理改革開放後中共領導人對大陸藍圖的描繪,「昆山模式」就是未來大陸各地的縮影,這也意味著台灣確實可以為大陸的治理模式做出更多貢獻。從昆山經驗出發,兩岸應該更自信、善意地看待彼此的制度與融合的可能。

#融合 #大陸 #台灣人 #兩岸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