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台灣自行車年產量於2008年時,創下610萬輛的最高峰後,開始逐年下滑,2020年僅生產161萬輛,創20年新低。但產值卻從2003年的新台幣(下同)234億元逐年攀升,至2015年創下565億元新高,展現產品高值化的成果。
大陸方面,自行車廠近年快速崛起,2020年產量達到7,527萬輛,年增15.8%。其中出口6,029萬輛,年增14.8%,占總產量80.09%,是出口比例也占逾9成的台灣的最大競爭對手。
林柏維說,陸廠一直以「量多價低」的產品取勝,如大陸自行車組裝大廠喜得盛,一年就可以組裝1,000萬台以上,應該是全球年產量最多的,但是他們開發高端產品的能力,就弱了些。
高端產品才是台廠的優勢所在。林柏維說,雖然台灣廠商無法在「量多價低」這方面贏過大陸,但台灣的廠商較有意願投資在研發創新,「陸廠當然也有,但比例少了些」。
第二個優勢就是台商比較講誠信。林柏維說,他的客戶常常遇到大陸製自行車出問題,卻不願意賠償的情況。但台灣廠商「該他負責任該他賠」,還是會進行賠償動作。
這也牽涉賠不賠的起的問題。若在歐洲,要召回一台自行車進行零件的替換,可能就是200歐元起跳,加上越來越多廠商要求自行車的安全係數,「供應商有沒有辦法負責進行賠償,都是品牌挑選供應商的一環」。
加上部分國外客戶,與台灣廠商也配合滿久了,是高程度的夥伴關係,這又是另一項台灣優勢。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