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府2021年對阿里巴巴、騰訊、滴滴等網科企業,展開高壓監管措施,造成年內在美、港的中概股價值暴跌,但在陸股的上市公司,此期間的市值無懼監管、持續上揚。特殊的現象讓市場對2022年中資公司回歸陸股上市的動態,更為關注。
華爾街日報7日引述數據指出,大陸A股總市值在2021年上漲2.1兆美元、幅度約20%,至12.7兆美元。這與期間黯淡的香港、美國中概股有不小落差,譬如,2021年在美股上市的中資公司市值減少7,580億美元,跌幅42%。
Wind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算,A股總市值在2021年上漲人民幣(下同)11.92兆元,幅度逾14%,逼近96.5兆元。有趣的是,相對在美港失血慘重的網路、科技產業,陸股貼有科技標籤的科創板、創業板市值漲幅反而高達70%、28%,遠勝其他板塊。
上述現象引發市場思考,一種觀點是軟性網路服務以及硬科技的差別。業內人士分析,許多消費網路公司在美國上市,但這部分剛好是大陸官方有意淡化的領域,目前政策更加傾斜先進製造與技術等硬科技公司,這類型公司更多在A股上市。
還有業內人士分析,不少此前關注零售與網路的外資,也開始對大陸官方積極推動的工業網路、再生能源等領域產生興趣。例如透過滬深股通流入A股的北向資金,規模在2021年達到4,320億元的新高,反映出類似情況。
報導稱,中美摩擦必然影響資本對中資企業的價值評估,美國不但對中概股頒布強硬新規,大陸也縮緊企業境外上市管道,導致2021年內指標中概股滴滴出行IPO不到半年就啟動下市程序,大陸三大電信商也陸續從美下市、返回陸股IPO。
不少分析認為,當前大陸散戶更多把錢從存款、房地產轉移至股市,預計A股規模會更加龐大,也會加強企業在當地上市的意願。但預計短期許多失血慘重的在美中概股,會優先轉移至香港,而非直接奔赴陸股掛牌。
先前幾家大型國企直接從美返陸的行動,帶動陸股2021年IPO集資規模創下逾5,400億元的歷史紀錄,包括集資近480億元的中國電信,以及在2022年初掛牌交易、集資逾500億元的中國移動。此外,大陸年內持續推動A股註冊制改革,也有利提升企業在當地IPO的數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