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發生兩件大事,帶動市場更加樂觀看待全球電動車將加速取代燃油車的速度,其一為全球最大車廠豐田汽車由抗拒電動車轉為擁抱電動車,並將本身2030年的電動車銷售目標由200萬台上修至350萬台,上修幅度75%。

其二,Tesla的2021年第四季銷售量超出市場預期,帶動市場將Tesla 2022年的銷售量預估由125萬輛上修19%、至148萬輛,年增58%。

相信全球電動車市場已來到轉捩點,並進入全速增長階段,成長動能包括:

(1)主要市場政府持續支持,並提出嚴格的排放規範及燃油車逐步退場的時程。

(2)新款電動車續航里程已提升至200英哩以上,且電動車基礎設施漸趨普及,緩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3)電動車款持續增加,且價格也更為親民。

對全球電動車市展望抱持更加樂觀的看法,預估電動車滲透率將由2020年之4%提高至2021年/2022年/2025年之8%/11%/21%,且2020~25年銷售量的複合增長率將達45%,並於2025年可望達到2,000萬輛。

電動車滲透率的拉高,將對相關供應鏈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包含車用電池、汽車電子、車用半導體等。電動車裡頭的半導體零組件、網路通訊元件、被動元件、控制系統、連接器、光達鏡頭、毫米波雷達、車載面板等,都是台廠擅長的領域。

預估台廠汽車電子供應鏈2022年獲利將可增長31%,遠優於整體台股的年減1%或科技股的年增6%。

由於插電混動車(PHEV)或純電動車(BEV)的半導體內容價值平均較燃油車成長1倍以上,因此,電動車普及化已是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積極投入資本支出並擴大產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Strategy Analytics預估,2021年全球平均每輛傳統燃油車的半導體含量為490美元,但電動車則高達890~950美元。

車用電池方面,2021年磷酸鐵鋰(LFP)重磅回歸,係因Tesla擬將所有標準里程的車款都將採用該類電池。LFP供應商針對電池芯與電池組之設計將使能量密度提升,使得LFP的性價比變得極具吸引力,而原料供給穩定(有別於鋰電池仰賴稀土材料),也是LFP獲車廠青睞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供應鏈,則是充電樁和充電槍。由於美國總統拜登已制定美國將於2030年之前新建50萬個充電站,預計該政策將投入150億美元,在高速公路沿線和地方社區設立快速充電樁。雖然目前還是以美國在地業者為主要供應商,由於數量龐大,只要通過認證,台灣廠商還是有機會切入這項龐大的商機。

#萬輛 #美國 #LFP #燃油車 #銷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