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上海公報》50周年並展望未來,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指出,美中關係從戰略夥伴到戰略競爭的典範轉移正在發生,中國的戰略擴張導致美中關係第二次質變。更有甚者連動美台關係產生量變或質變亦非不可能。但並不意味台灣可藉美中矛盾盡享戰略利益。反之,台灣夾在美中政治對抗前線,隨時可能陷入更嚴峻的國家安全困境,如何正確判斷是台灣在美中關係典範轉移階段最重要課題。
洪奇昌稱,1972年2月28日美中簽署歷史性的《上海公報》50年間美中關係歷經「正常化」、「戰略夥伴關係」發展至當前「戰略競爭對手」。1970到80年代,美國的戰略是「聯中制蘇」因應冷戰威脅。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採「接觸政策」試圖將中國導入西方經濟體系,期待中國在經貿體制與西方更深刻鑲嵌後能誘發政治轉型。對台灣而言,《上海公報》使過去50年台灣受限於美方的「一中政策」與中方「一中原則」框架下尋求非正式但有意義地參與國際事務。
他指出,中國戰略擴張使美中國家利益摩擦難以避免,自2017年11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式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後,宣告1970年代自尼克森以來的「接觸政策」面臨轉向甚至失敗,美國更明確抑制中國崛起及中國模式向外擴散。美中關係的新典範轉移正在進行中。
洪奇昌強調,美中關係典範轉移並不意味著台灣可藉美中矛盾盡享戰略利益。反之,台灣夾在美中地緣政治對抗前線,隨時可能陷入更嚴峻的國家安全困境。如何正確判斷並審慎處理美中對抗、競爭、合作等議題,是台灣在美中關係典範轉移階段最重要課題。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表示,50年前中美均基於國家利益簽署《上海公報》,如今中美亦基於國家利益與價值衝突勢必長期爭霸。台灣倒向美國為首的印太同盟是沒辦法的選擇。台灣應不挑釁;例如修憲把前言拿掉,蔡政府是一定不會。再者,台灣應該對中表達更多善意,在疫苗、小明、台商回台方面做得不夠。
李文忠還提到應避免觸怒中國民族主義,反中在社會上有,政府在適時制止方面或許做得不夠,但沒有主動挑釁,綠營個別立委或親綠民嘴、網軍有過度煽動仇中,但政府沒有。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