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近年意識單靠再生能源難以達成氣候目標,使核能再度受到青睞,尤其在烏俄戰爭爆發後,中、俄核能勢力受到牽制讓美國有機可趁,加速發展新核能。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security are pushing against each other in shaping the future. That's particularly apparent in this week's events surrounding nuclear power.

今年2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公布最新報告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再度呼籲「煤及其他化石燃料危害人類」,催促各國盡快降低化石燃料的能源比重。

正當各國開始思考核能發展之際,烏俄戰爭打到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導致停電及起火。雖然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表示烏克蘭核電廠正常運作並未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洩的情形,但核安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環保與安全搖擺不定

非營利組織「全球安全合作會」創辦人朗哥(Kenneth Luongo)表示:「各國將在氣候變遷與全球安全的取捨上搖擺不定。」但無論如何,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後,各國已意識單靠再生能源難以達成氣候目標,認真考慮調整核能政策。

目前全球核能市場兩大勢力是俄羅斯與中國。據世界核能協會統計,目前全球電力約有10%來自核能發電,而這些核能來自440座現役核能反應爐,分布在全球30多國。目前全球正在建造的核能反應爐共有55座,其中19座位在中國,反觀美國只有2座。

核能研究院(NEI)政策發展及公共事務副總裁柯堤克(John Kotek)表示:「中國擁有全球發展最快速的商用核能及全球最大民間核能產業。他們建造核能反應爐的速度媲美1970年代的美國或1970、1980年代的法國。」

中國急速發展核能主要是為了應付國內快速膨脹的用電需求,俄羅斯則是長久以來以穩定速度發展核能。目前俄羅斯正在建造的核能反應爐只有3座,但俄羅斯卻是全球最大核能技術出口國。俄羅斯開發的VVER反應爐廣泛應用在孟加拉、白俄羅斯、印度、伊朗、斯洛伐克及土耳其等國。

相較中、俄,美國1979年賓州三哩島核外洩事件爆發後對核能敬而遠之,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事件及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全球喚起淘汰核能聲浪,讓美國逐漸喪失核能勢力,但拜登總統上任後政策再度轉向。

去年11月拜登簽署的基礎建設法案包含60億美元經費,用來保存美國現役核能反應爐。除了聯邦政府,地方政府正推動的核能相關法案約75至100項,與10年前約12項相比明顯增加。柯堤克認為美國近年之所以對核能態度轉變,是因為地方政府逐漸正視氣候變遷,積極尋找火力發電替代方案。

朗哥認為俄羅斯攻擊烏克蘭核電廠,而中國又對IAEA決議案投反對票,將使兩國核能出口聲勢大跌,反而讓美國有機可趁。他表示:「美國決心不再讓中、俄主導核能市場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意外投入數十億美元發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小型反應爐牴觸政策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最初在1950年代問世,但近年再受重視,因為傳統核能反應爐建造與維護成本昂貴,小型模組化反應爐使用較多標準化零件,能降低建造成本並縮短工程時間,唯一疑慮是政策站不住腳。傳統核能反應爐的鈾濃度僅5%,但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鈾濃度高達19%,逼近IAEA設定核武級鈾濃度20%。

#中國 #美國 #核能 #反應爐 #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