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兩弱。3月PMI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49.5和48.8,較上月下降0.9和1.9個百分點,均降至收縮區間。新出口訂單較上月下降1.8個百分點至47.2。統計局解釋,近期國際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一些企業出口訂單減少或被取消可能導致外需走弱。

3月下旬受到疫情影響因素,開始出現一線城市嚴格封閉的狀況,工廠也有停工消息,然這些都是逐步開放邊境的過程,中國政府手邊可操作的工具越來越多,相比2020年3月疫情影響衝擊已漸淡化,可預期疫情控制時間,相比2020年是更短的時間。

短期趨勢可觀察的重點有幾項:4月中旬創業板會陸續發布業績預告,屆時搭配海外公司財報發布,有利於緩解市場對於烏俄衝突所造成的原物料衝擊及中國防疫所造成的業績不確定性。

目前市場的恐慌,主要是無法估算這些利空的損害。季報公布後,公司開始對外發布好消息或壞消息,以及上修或下修未來需求,凡是利空因素可量化後,市場就會對於這些利空做出短期平衡,因此聚焦長期的趨勢才是現階段市場最需要做的事。

首先中國房地產政策在2021年底達到極端嚴峻後,2022年初開始官方開始逐步放鬆對房地產監管,且房地產資金鏈問題也在2~3月逐漸緩解,房地產供應鏈也開始逐漸從谷底回升,可預期後續如家居、建設、工程機具及鋼鐵水泥需求都會有所好轉。

第二個重點是,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相比前一次的由煤炭轉石油的能源變革,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由石油轉向新能源,因此中國的地位更加重要,全球風電跟太陽能的生產廠商,中國供應鏈幾乎橫掃全球市場,比隆基或陽光電源、金風更便宜更高效,且產能供應穩定的廠商只能在中國地區找尋,中國製造的角色幾乎無可替代。

第三點是,EV及自動駕駛趨勢帶動創新產業發展,相比智能手機產業鏈更深耕中國的狀況。

特斯拉比蘋果更早發現中國製造優勢,將產線移至中國且更早深入與中國的合作,如一體化底盤設計,若是無中國設備廠商力勁,可能一體化成型的設計會晚兩年上線。特斯拉在磷酸鋰鐵的產能,若無寧德時代的快速支持,特斯拉在中國無法這麼快推出低價版短續航產品。

以上兩種技術若無中國製造,特斯拉要達到年產100萬台的目標可能還要再緩幾年,此外目前特斯拉或是全球所有車廠在自駕車關鍵元器件如鏡頭、鏡頭模組、CIS感測晶片等中國都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第四點中國在產業升級趨勢仍持續存在,由於中美衝突導致中國在半導體及高端製造更加快發展,不只半導體,在材料領域、PCB及設備領域都全力加速國產化進度,間接也加快提升中國製造業升級。

雖然中國GDP增速放緩,但從結構上觀察,中國正在努力維持高於已開發國家的GDP增速,然經濟結構趨向於已開發國家的結構,這是有別於過去其他國家發展進程,因此在過去一年外資報告也提及中國將會走出更中國特色的經濟之路,可以從創新及科技領域看到更高的增長。

目前的中國投資市場,我們更需要聚焦中國長期發展的優勢及政策方向,並且用長線的思維去投資該市場,短期的市場底及政策底已逐漸成形,待基本面落底後,將會贏來較好的長期超額報酬。

#中國 #廠商 #房地產 #利空 #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