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去年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親自推動下,開始實施教育「雙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一年來不僅深刻影響了大陸基礎教育生態,還對大陸補教產業乃至背後的資本生態造成重大衝擊。台灣學生同樣承受沉重的課業壓力與補習負擔,大陸「雙減」可以帶給台灣什麼樣的啟發?
推動共同富裕施政主軸
回顧1年來大陸「雙減」主要整頓對象,一是嚴格禁止體制內教師從事有償課外補習,二是大力清理和縮減社會上私營教育機構規模。其中,對英文教育培訓的整頓又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大陸多地教育部門採取對英文課程「降格」處理,如遼寧中考英文科總分降低20分,上海不再將英文列入小學三至五年級期末考試科目;另一方面,大陸市場監管總局對新東方、學而思、精銳教育、掌門1對1、華爾街英語、噠噠英語、卓越等私營補習機構祭出人民幣3650萬元高額處罰,上述機構又以英文專門培訓居多。
大陸官方對英文教育和補習施以重拳,引發不同面向的解讀,有人視為北京拒絕國際化、排斥西方的標誌,也有人認為是當局以「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為名打擊上市民間企業的一部分。上述猜想可能都有部分事實作為支撐,但基本上都忽略了中共近兩年來最著力推動的施政主軸:共同富裕。在「共富」邏輯之下,教育尤其是屬於公共服務的九年義務(國民)教育,既牽動著「物質層面的共富」也牽動著「精神層面的共富」,自然成為中共高層重點關切對象。
大陸教育不平等、不均衡問題日益突出,衍生出不少社會問題。首先在最表層,大陸課外補教行業出現高度市場化、甚至財團化傾向,除了對學生自身造成學習、心理巨大壓力外,對都市中產階級家庭的經濟負擔不可小覷,尤其當大陸「一胎世代」逐漸成長、生兒育女,形成「倒金字塔」獨特家庭結構,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個錢包」重金投入孩子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不健康的社會現象。「生不起、養不起、教不起」困擾大陸一二線城市居民,加劇了大陸少子化、老齡化困境,進而威脅到大陸長遠競爭力。
民營教育行業蓬勃發展固然是市場經濟繁榮的一面,但愈來愈高的課外補習成本,自然也「養肥」了一個特殊階層。「雙減」政策實施前,在美股上市的大陸最大英文補教集團新東方,短短十年間單位股價從30美金飆升至近200美金,早在2017年時大陸名牌大學畢業生進入新東方擔任補習教師,首年就可拿到近20萬元人民幣,入職3年的年薪更可達到近40萬元人民幣,這個價碼放在台灣,甚至高過台積電工程師。俗話說水往高處流,私營補教業野蠻生長,與公辦教育資源形成「剪刀差」效應。當「市場經濟」反噬「社會主義」,必然引發中共執政者警惕。
引導教育資源均衡分配
深層次的教育機會不平等,不僅大陸大中城市「學區房」熱潮無法降溫,更拉動房價差距,不利於社會階層流動,造成貧富固化。以大陸最頂尖的北大、清華為例,一項調查發現超過40%新生在入學前有出國經歷,顯然來自富人家庭,農村和貧困地區新生比例在20%以下,千年來中國科舉「寒門出貴子」放諸當今不復存在。
對此,大陸北京、深圳等地採取公立中學名校教師全市大範圍輪崗的行政手段,以及將名校所在地與生源地「脫鉤」,試圖引導教育資源均衡分配。此外,大陸高考亦收回一些省市的自主命題權,擴大「全國統一卷」範圍,意在拉平起跑線,讓更多中西部及鄉村學生圓名校之夢。
兩岸都深受「唯有讀書高」儒家文化薰陶,加上近些年大陸不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趕上台灣,兩岸青少年及家長面臨的教育問題愈來愈相近。台灣教育M型化、升學壓力大、補習負擔沉重,政府教改政策一波接著一波,反而使教育機會更不平等,富人子女可以得到更多教育資源與更好的發展機會。兩岸制度不同,大陸「雙減」或許有運動式、一刀切的問題,但直面問題、快速行動,讓社會往更公平的方向移動,台灣呢?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