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前訪問新加坡,和李顯龍總理及內閣閣員晤談,交換對「印太經濟架構」的看法,對於是否要邀請台灣加入,戴琪對媒體的回應是說「還在考慮中」,引來了美國國會跨黨派的200位眾議員聯名,要求美國政府邀請台灣加入。在這個架構尚未出爐之前,台灣應該稍安勿躁,千萬不可輕率地認為它必然是個「救生圈」,也許公布後才發現原來是張「賣身契」。
依拜登總統在宣布這構想時所說,這個架構會環繞著貿易便捷化、數位經濟標準、科技、供應鏈韌性、減碳和潔淨能源、基礎設施、勞工標準,以及其他領域。由於拜登認為美國基礎設施和勞工培訓不足,目前不是新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良機,所以退出歐巴馬政府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避免自由貿易競爭可能會傷害美國經濟;但上述拜登提及的其他FTA內涵,的確是對美國有利而應該爭取,所以就成為「印太經濟架構」候選的主要內涵。
問題是,「撤除關稅」這個FTA最重要的內涵,在「印太架構」中已經不見,而另一個由東協和中國主導的RCEP自貿協定卻已經生效,其15個成員國幾乎涵蓋了「印太架構」中意圖納入的所有國家,除了印度。比起RCEP可將經濟大餅做大、享受國際貿易必然衍生的「比較利益」利得,「印太架構」卻只是在鞏固美國「抗中」之下的國際供應鏈、保障數位資料流通等對美國有利、對其他成員可能不利,並讓夥伴國生產成本增加的勞工標準、節能減碳,不知有何誘因讓印太夥伴們樂於參與,充當美國大國博弈下的棋子?
更複雜的是,要目前和中國大陸經濟高度依賴的台灣,脫離大陸經濟來依附美國經濟,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能提供台灣巨大的經濟誘因;但美國又已經定調「印太架構」沒有關稅減讓,所以根本沒有誘因可以用來吸引台灣加入。我們推測,即便美國國會強烈支持台灣加入,拜登政府還是會捨棄台灣,以免招來棘手的麻煩,反正蔡英文政府為了選舉利益,對「抗中」必然會高度配合。
台灣領導層必須了解,沒有一個緊鄰巨大經濟體的小型經濟,可以在不靠身旁巨大經濟體之下,維持一個令人滿意的經濟成長。無論是加拿大或墨西哥,都高度依賴對身旁的「大象」(美國)出口,才能維持其經濟發展。若加入印太架構的代價,是讓我國必須偏離中國經濟、顯著降低對大陸的出口,則台灣經濟要維持一個滿意的成長,可說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負成長都極可能出現。
只有在美方提供了足夠誘因,台灣也不會付出大幅退出中國市場的狀況,方宜考慮加入。否則,在「敵情」不明下一廂情願選擇加入,就可視為執政黨為了虛幻的台獨政治利益而「賣台」,將不會被台灣人民接受。且無論如何,對以資通訊業為對美出口大宗、大體已免除關稅的台灣,可能是連「雞肋」都不如的「綁架」,切勿對其抱持太多幻想為宜。(作者為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