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的地方大選,六都堪稱一級戰區,其中又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新北與台中市,二是高雄與台南市,這兩組如無特殊意外,勝負幾可確定,將分別為藍綠兩大黨所囊括。

第三種則是台北與桃園兩都,至今情勢混沌詭譎,勝負不僅難料,影響更巨大深遠。而對國民黨來說,此次欲收復這兩個傳統上藍大於綠的直轄市,原本機會不小,但卻因為主事者與競爭者的錯估與衝撞,以致頓失先機,蒙上陰影。

在台北市方面,目前因為「藍白合」的一廂情願,以及蔣萬安的瞻前顧後,已使蔣的民調先盛後衰;而桃園市的整合矛盾,尤稱負面經典,只不過此一負面教材能否化為國民黨警惕改正的教訓,後續發展正考驗黨主席朱立倫的智慧與決心。

無論作為教材或教訓,有意義的特點有二:一是為何爭議地點不在台北,也不在台南、高雄?說白了,就是藍軍在台北早已鎖定蔣萬安,而台南、高雄很難贏得了,所以競爭能量自然會集中到有機會贏的桃園,因此黨內競爭不足為奇,也無庸排拒,而應透過公平、公開的規則產生最有勝算且最能服眾的黨提名人,方為化解爭議的正道。

二是國民黨目前最缺的就是敢戰、能戰,又不亂戰、盲戰,而且能在新世代的網路戰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放眼藍營現在符合這樣條件且全心全力投入的戰將,羅智強堪稱翹楚,如果國民黨真心珍惜這樣的人才,就不應該把他當成一般的「攪局」分子來處理,而應該認真面對民意的觀感與可能的效應。

國民黨中央只想到將羅智強「空投」到無人願選的高雄去,可以同時解決高雄和桃園的問題,卻未能顧及此舉雖可能製造奇蹟,卻也可能消耗掉羅此一戰將的殘酷現實。

羅儘管在台北、高雄與桃園這三地做出他認為最有勝算,也對他最有利的抉擇,但除非黨中央能拿出公平服眾的競爭規範,否則就不應以此責難羅的不「顧全大局」。

當黨中央說羅「很弱、在地的人都反彈、討厭他」,根據何在?除了是許多在地的黨籍民代的看法,也可能只是「在地的既得利益階層」的反應,不見得是真正的在地民意!即使要以徵召方式讓最有勝算的人出線,也應該透過公開的民調運作,畢竟當黨中央認為公布初選民調具體數據,可能讓羅知難而退,卻會對黨的團結造成很大傷害時,現在這種關起門來協調勸退,還公開說羅「很弱」的方式,不但社會觀感極差,試問何種對黨、對羅的傷害更大?

當黨主席朱立倫認為自己「忍辱負重、大局為重」時,更應該面對民意的觀感與審判,因為他至今始終背負著企圖選總統,所有言行都是有私心的烙印,無論他是否真的已放棄此一執念,所言所行,都必須面對外界現實的檢驗,絕對無法自欺欺人。在這個民意主宰,甚至是感性超越理性的網路時代,絕對不是自認為無愧即可,而必須做到讓民意認可的公開公信。

桃園的「朱羅之亂」凸顯的既是藍營戰將沒有戰場的悲哀,也是黨主席內外交逼,有苦說不出的困境。面對蔡英文的高民調聲勢,以及民進黨雄厚資源的大兵團作戰,朱立倫的壓力可想而知,但身為黨主席不應該是黨的負債,更應該是作成大局的資產與發動機。

#觀感 #朱立倫 #民調 #競爭 #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