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秋連假台鐵員工沒有「類罷工」,老天也賞臉沒颱風鬧場,不料台鐵卻自己出包添亂,故障3天修不好,禍延7、8萬名旅客。今年5月交通部長王國材視「《台鐵公司條例》三讀通過」為重大勝利,但人們看到的是台鐵為了公司化一直在縮減人力、尤其是維修養護方面的技術人力,這些看不到的「硬傷」,影響的是全民乘車安全。

台鐵底下有運、工、機、電四大部門,其中運務屬營運人員;工務、機務和電務則有許多維修人員,此次出包的就是電務。

電務維修必須在台鐵收班後的半夜工作,且身處高壓電環境,辛苦又危險。問題是,台鐵人力結構「重營運,輕技術」,維修人員薪資偏低,有不少跑去當較高薪的司機員,電務工作只好由非編制內且薪資較低的「服務佐理」代替。技術人員流動性大,年資M型化,經驗無法傳承,都是外界看不到的「硬傷」和「內傷」。

台鐵基層技術人力不只是「質」的減少,還有「量」的降低。台鐵人力高峰在1976年約2.3萬人之後就逐年下降,至今僅剩約1.5萬人,辛苦的維修人員常常是1人當2人用。就有知情人士表示,過去台鐵人手多的時候,採購外商系統還可以讓員工去受訓,現在根本不可能。而此次台鐵計軸器故障事件排查了3天才發現是電纜破皮導致遮蔽係數不足,顯示員工訓練似有不足,難道不是長久以來技術人力斷層,而產生的結構性問題?

公司化又如何?台鐵基層維修人力一直靠非編制人員,其實等於「外包」給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系統。人才技術斷層才是台鐵當務之急,維持充足人力、作好日常檢修,才是台鐵的解方。

#工作 #營運 #電務 #人員 #技術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