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想寫「沒出息」的台灣北漂?因為自己曾經這麼「沒出息」。也因為我不希望,「台灣人在大陸」這一群體,在媒體報導和社交平台中,只能展現出「發達、成功」的那一面。
疫情發生前,曾有一段頻繁往來台北(及新北)與北京的時光。那時台灣朋友已經很少的我,能固定與他們見面維繫感情,甚至有幸認識一些新朋友。
那時恰逢大陸文化影響力與台灣的高速融合期,大陸流行的一件事物:可能是一部影視、一個玩具、一首歌,回台灣都能發現其蹤跡。多虧那一段時期的不斷聊天與觀察,我才能在兩岸滿屏「台灣就是反中」的文章中,捕捉到其他現象。
在帝都十年,兩岸不斷變化,微信出現了、抖音出現了、「綿羊料理」開設YouTube帳號且收穫大批台灣粉絲了。唯獨,兩岸對於「在大陸的台灣人」的想像與報導,仍然比較刻板。
台灣朋友多半都認為我「一直」是一個收入高的女強人。幾年前曾有幾場咖啡局,跟台灣朋友的朋友、還有數年不見突然約我的大學同學,席間這些小可愛好奇打探我的職業薪資(台灣人一般會試探,不會直白問)。
「其實很多在大陸的台灣人都不像論壇說的薪資多高啦。有些產業確實高出幾倍,但我所在的行業薪資真的就高那麼一點點,我賺得不多。」我擺出可愛的笑容。「屁啦,那你幹嘛留在北京?」,或是「哎喔,不要謙虛了啦。」往往是這反應。
老家的鄰居也有些人才,那段常回台時期碰到鄰居,打招呼方式基本有最平淡和善的「回來啦,好久不見」,到有點陰陽怪氣的「現在都賺人民幣了齁」「回來用健保啦」等。會碰上哪句話,端看有沒有遇上特別機車的。
有次一位不相熟的台灣人問我「在北京賺很多齁」這種半試探半隨意的打招呼,我語氣誠懇、眼神堅定地點頭,「是,很多,人民幣香香!」對方笑出來,「哎啊但北京上海生活成本也會貴欸,你也不容易」,氣氛一下子活絡。
什麼嘛,原來這比努力解釋輕鬆多了!
前些日子聊到我的新書,一位台灣朋友說了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很想做出一點成績給家人看,我一直覺得我必須在大陸做出點什麼,心裡一直難逃這樣的壓力。」
台灣的發展程度高,但台灣人在大陸「必須混出點什麼」的壓力,可能不會輸外省縣城來帝都打拚的小社畜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