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那肯定非半導體莫屬,但在半導體業蓬勃發展成護國神山的背後,卻有不少經濟學者開始擔心台灣會染上荷蘭病(Dutch Disease)。該名詞故事源自1960年荷蘭在北海發現天然氣油田,因此靠著大量出口天然氣外匯賺得盆滿缽滿,當年的荷蘭經濟一片繁榮,但在漂亮的數字背後,該國勞動力市場與出口貿易卻出現毀滅性的變化如下:

首先,隨著天然氣產業劇烈膨脹,勞力需求飆升,其他行業的勞工都因為天然氣公司端出優渥的薪水而接連跳槽,導致其他產業出現勞力外流與聘請勞工成本急遽攀升。

再者,天然氣開採讓荷蘭政府的出口收入大增,進一步推動荷蘭貨幣升值,但卻害慘該國其他產業對外出口競爭力,國內販售的產品價格也變得相對昂貴,拚不贏國外進口的便宜產品,結果荷蘭本地製造業由於「勞力和匯率」兩大因素而進入負成長。

最後,荷蘭的社會福利政策讓整個情況雪上加霜。由於天然氣產業為國家大賺外匯,此時有錢的政府膽子就大了,全方面的把社福支出提高到非常誇張的地步,除了全面提高基本薪資外,還祭出非常優渥的失業補助金(高達前一份工作的八成薪資),許多人乾脆就不工作了,以至於該國失業率快速上升。

以上幾個連鎖反應下,天然氣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本就苦苦支撐,到後來連政府財政都入不敷出而被迫大量舉債,經濟也快速惡化,以上整段過程就是「荷蘭病」整個發病過程。

該病因簡成四句話:工資不良上漲、失業率上升、政府財政赤字、貨幣大幅升值。然而為了解決問題,荷蘭也祭出了一系列經濟改革。首先該國降低工資成本,透過降低工時來限制薪資成長幅度,並釋出更多工作機會來彌補降低工時所造成人力短缺,同時對公家國營機構進行大規模的裁員再回聘(約聘)…等,此經歷了十多年的抗爭及民選政府不斷的倒台、道歉後,才走出現代化的荷蘭,然而,最痛苦的當屬彼時正染上荷蘭病的全民。

中國與台灣也在某種層面上亦已染上荷蘭病;中國是在房地產業失衡,台灣則是過度依賴電子科技產業。綜觀中國近代經濟發展歷程,房地產長期是該國的經濟支柱,往年只要遭遇經濟困難,政府通常都從刺激房地產業著手,長此以往導致行業佔比嚴重失衡,以2021年的數據觀察,該國房地產投資佔國內生產總額的13%,比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的5%還多出近3倍。疫情爆發後房地產業更加難熬,全國平均房價銷量雙雙下滑。

至於我國,研究發現整個台灣的經濟成長波動與費城半導體指數非常類似,而且相對於科技業的蓬勃發展,機械、化工與民生產業的成長速度相對遲緩,此外台灣還面臨人才荒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台灣人均GDP將超越日韓成為東亞第一!但此僅獨厚科技新貴,尤其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的竹北市,不僅所得居全國之冠,不動產漲幅也最為驚人,然而對照一般上班族薪資仍是負成長,且據調查35%以上仍是月光族。我國高科技業長期一枝獨秀,產業發展不均,尤其今年台幣相較他國抗跌,此更不利其他產業的出口貿易,將加速M型化社會發展,擴大貧富差距。

荷蘭病就像是甜口的毒藥,短期內可以帶來繁榮的經濟,我國政府不遺餘力打造護國神山,當半導體成為絕大部分理工人才的首選時,其他產業被迫祭出更多的誘因來吸引勞工,產業發展失衡造成的薪資比失衡已是迫在眉睫的國安問題了。(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

#薪資 #天然氣 #荷蘭 #經濟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