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2次大停電,嚇壞了大家。在還沒有妥善規畫好核電替代方案之下,蔡政府堅持執行2025非核家園政策的結果,就是台灣供電時時走在綱索上,進入夏天後情況將更是緊繃。高層一句命令,台電供電夙夜匪懈,簡直是拿命來拚,苦啊!

缺電、停電影響民生與產業,綠委和側翼倒是厲害,趁此機會趕快進行反公投攻勢,告訴民眾,看到了沒有?電力這麼緊張,反三接的環團還在那裡亂什麼!言下之意,828一定不可以讓珍愛藻礁公投過關。不過,蔡英文之前不是一再保證台灣並不缺電,為什麼三接就是急著非蓋不可呢?多點時間尋求更理想的替代方案不行嗎?

三接喚醒了民眾對千年藻礁的關心,然而,蔡政府的電力政策對台灣環境的傷害,遠遠超過藻礁所遭遇的不幸。眾所皆知,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綠電占20%、煤電30%、氣電50%。但是蔡英文執政5年來綠電只成長了0.6個百分點,2020年的綠電發電比只有5.4%,距離目標值20%還差得遠,沒有多少人相信4年後的2025年能夠達標。

然而,就這不過5%多一點的綠電,已經把台灣整得七葷八素,反風電、反光電、反漁電共生的民間團體不知抗爭多少回了,假種田真種電、假養殖真賣電的綠電設施掠奪農地資源的亂象叢生,農委會和經濟部因管理不力,2017年遭到監察院的糾正,但近4年下來,問題仍不見解決,鄉間水田到處種電,農事反而成了配角,甚至是虛應故事。

為了加速漁電開發,漁業署釋出1萬公頃土地做「漁電共生專區」,面積占了全國養殖用地的1/4;此外,漁電專區的門檻,也由25公頃下修至10公頃,如此一來,土地開發將變得零碎化,失去區位集中的優勢;而太陽能板及相關設施造成生態惡化,作物和漁產品質因而變差;因為種電引發的「圈地效應」,使得不同利益方彼此間心結日深,也破壞了地方的和諧。

同樣值得憂慮的是,在蔡政府全民瘋種電的政策引導下,農業用地遭到移轉甚至掠奪,勢必對糧食自給率本來就不足的台灣,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另一個同樣在地方引發強烈抗爭的是風電。2017年起,雲林陸續架起了97座陸域風機,且已全部環評闖關成功,因為其中有6成獲環保署「免環評」同意。這樣的環評當然令在地民眾不安。

居民認為,陸域風力發電的低頻噪音對其健康與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事實上,醫學文獻已證實噪音會讓人體產生壓力荷爾蒙,是高血壓、動脈硬化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離岸風機則可能改變水文、水質、底質、地形及地貌,影響海洋生物的生理、生態或行為,漁民擔心最終會殃及漁業資源。

台灣確實有發展風電的條件,但是別忘了,歐洲是花了20年才打造出妥善的離岸風電產業,蔡政府要在短時間內以綠電取代核電,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517大停電後,核三1號機迅速併聯,證明蔡政府要解缺電之危,還是少不了核電。看來,2025年能否真正做到非核還有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各種急就章的綠電大折騰,台南沿海的魚塭、嘉義的農田、雲林的養雞場、桃園的埤塘,到處架設起太陽能板,台西處處是風機,候鳥不來了、白海豚轉彎了。國在山河破,家園恐將面目全非!

#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