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零接觸商機與數位轉型需求,擴大了創新創業的機會與空間。然而,台灣新創圈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台灣創新強,但新創弱」。

所謂創新強,指的是台灣的腦礦強。台灣青年學子在七大國際發明獎(如日內瓦、紐倫堡發明展)獲得金牌與專利申請數一數二;各大學育成中心在各縣市透過產學合作增強創新研發的能量,遍地開花。台灣不缺乏創意,但為何無法產生亮眼的新創獨角獸(未上市但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科技公司)?原因出在新創生態系弱。

以色列人口不到一千萬,「新創之國」蜚聲國際,迄今共有45家以色列獨角獸,其中有15家公司是在2020年上榜。新加坡人口570萬,已經成為東南亞新創的領頭羊。台灣人口2347萬,直到今年才有一家獨角獸Appier在日本上市,與台灣整體科技實力顯不相稱!

台灣資本市場及科技研發之間無法形成完整的生態系,每個環節各自為政。我國與創新創業有關的部會有13個,近年來許多部會推出各類型的創業競賽、加速器及補助計畫,備多力分、成效有限;六都與各縣市政府也都有青創基地,全台灣各大學有131所創新育成中心,但公私部門各自為政,缺乏資源整合平台進軍國際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新加坡為例,2011年新加坡政府建構四座創新創業園區,除了提供便宜租金的場地以培育新創團隊,亦挹注政府資源協助新創業者開拓國際市場,至今已成功孵化近300家新創企業、超過1000名新創業者進駐。新加坡政府以五比一的合資方式,與國際創投合作新創公司,吸引大批國際知名創投和加速器進駐新加坡,建立完整創新創業生態系。

新加坡政府為強化串聯新加坡與美國的新創生態圈,又在美國矽谷設立「BLK71 SF」創業平台,由新加坡擁有最大創業空間的投資公司、新加坡大學與新加坡電信Innov8基金共同成立,協助新創企業打入美國科技市場,同時提供對東南亞市場有興趣的美國創投基金或新創企業,切入東南亞市場的管道與機會。

以色列模式則是充分發揮跨域治理的綜效。為提升供需雙方媒合效率,以色列最大創育機構Startup Nation Center(SNC)建立以色列創新搜尋器(Startup Nation Finder) 整合以色列新創生態系成員,包含新創公司、育成中心、加速器、研發中心、投資人、企業和社群等。讓不論是投資以色列新創的投資人、國際企業、搜索開發合作的研發機構等,都可以透過搜尋器找到合適洽談的聯繫窗口。以色列SNC的成功模式創建,吸引跨國合作,世界知名大企業莫不積極在以色列布局尋求合作。目前有美國(德州、密西根州)、紐西蘭、泰國等與其串連,拓展多邊合作。

新加坡和以色列新創生態系成功的關鍵密碼在:政府積極整合產官學研資源,走向國際。缺乏資金與國際化不足是台灣新創面臨的難題;政府必須在產官學研的資源整合、國際聯結、資金鏈三方面,主動積極扮演跨域整合的推手。從資本面來看,創業投資環境的建構,是為了吸引更多國際級資金願意到台灣投資。政府應與新創業加強雙向溝通,排除不必要的「國安疑慮」,鬆綁外資創投相關政策,打造更適合新創上市籌資的資本市場,協助新創團隊鏈結海外市場。

以國發會與科技部為核心的相關部會,應先建立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新創團隊、育成中心、加速器、技轉中心等產官學研的跨域整合平台,攜手走向國際,鬆綁法規讓創投資金多元化,壯大台灣新創生態系,才能培育更多在地全球化的獨角獸!

(作者為前行政院青輔會主任委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新創 #生態系 #以色列 #台灣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