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在大陸生活,也會常常回台灣看看,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海峽兩岸青年對對岸的瞭解其實並不全面。

在大陸,我的同學們對台灣的印象大部分是由周杰倫、五月天這一類歌手和一些台灣演員構成的;大家很喜歡看《康熙來了》這類的綜藝節目,也有很多同學喜歡看台版的偶像劇,知道台灣有很多好吃的甜點、景點。但對於台灣青年,印象則不是很好。大陸這邊有些媒體會把一些論壇裡很激進的言論截圖出來,導致大部分大陸青年覺得台灣青年全是憤青,無法交流。可以說,大陸青年對台灣青年的瞭解,是不完全的。

而在台灣,以前因為一些媒體的報導,有一些台灣人對大陸的印象並不是很好,不過主要是經濟這方面啦。比如小時候,我的好幾位親戚都覺得大陸依舊很窮,擔心我在大陸穿不起新衣服,而把舊衣服送給我。最近幾年好了很多,因為台灣人也能通過照片、短片等等看到大陸的發展情況,也有很多大陸的產品被台灣人使用,比如TikTok、華為、小米等等。不過現在依舊有很多誤會,比如我接觸到的很多台青會覺得大陸這邊搞應試教育,大陸青年都是考試機器,都被「洗腦」而沒有自己的思想,而不屑於與大陸青年交流對話。但其實大陸青年也會談論教育公平、性別權益這一類的社會問題。可以說,台灣青年對大陸青年的瞭解,也是不全面的。

但現在的大環境其實迫切需要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互動。近些年明面上的局勢看起來越來越緊張,特別是疫情這兩年。同時台灣當局實施的教材「去中國化」,已經將許多歷史移除。我的表妹現在就在台灣讀國小,也就是大陸這邊說的小學。他們的教材已經開始改變說法、刪減內容。我們這一代可能還知道兩岸其實同根同源,再往後幾年就真的不知道會是怎樣的情況了。

所以我們現在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是格外重要的。目前來講,好像兩岸青年之間交流的主要途徑還是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參加的也不算多,是最近幾年才瞭解到這些活動,結果這兩年又疫情反覆,沒有特別多的機會參與。

在疫情前,我有幸參加了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當時是2019年,去的是福建晉江。主辦方對活動的整體安排也十分詳盡周全,三天裡帶我們參觀了當地的許多景點和民俗演出,還瞭解到當地台灣青年青創中心的種種服務和配套設施。可以說,這樣充滿細節的招待是非常不錯的。

但當三天結束後,我回望這幾天的行程,感覺還是更像一場旅遊,而非一次交流。我期待的交流可能更加深層,而非淺淺的一場觀光。我也有時候會找坐在身邊的隊友閒聊,發現團隊裡大部分人也是抱著「免費旅遊」的心態來參加,而不是實打實的交流一些對大陸的看法。而且參加活動的團友中,沒有大陸人,同時青年的占比並不多,可能確實是因為形式不太吸引人,所以我對19年這次經歷有點小失望。

今年我也報名了兩岸大學生領袖營。看到今年領袖營的行程安排,感覺有更多的時間讓台灣和大陸的大學生一起合作、討論,這樣的「交流」感覺才更加有趣且有效。但還是很遺憾,因為疫情導致這次領袖營推遲了,還沒能實打實的感受兩岸青年的交流。

我覺得兩岸青年的交流,可以從這些活動著手,增加更多大陸青年和台灣青年接觸、交流、分享的機會。可以多一些破冰活動,讓大陸青年和台灣青年相互認識、結為朋友;活動中間多一些學術沙龍,一起探討兩岸共有的社會問題;多一些項目合作,在合作中讓我們更加瞭解對岸在想什麼、在關注什麼。

這段時間我正好和幾位朋友一起在做北京大學主辦的Mini Gap Year夏令營,他們就在活動中設置模擬創業環節,為參與者提供交流協作的機會。我們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我覺得也可以加入這種類型的緩解,讓台灣和大陸青年一起模擬創業,既能鍛煉大家的能力,又能起到互相交流的作用。

這些活動可能一年只有一兩次,平時兩岸青年也需要更多的交流。我覺得網路交流的話可以用zoom、騰訊會議等定期舉辦一些讀書會、觀影會之類的。我覺得對於同一個作品,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在對這些事情的討論中,可以各抒己見而又不會觸犯到比較敏感的問題。如果能將主題與中國歷史、中國古代文學這類內容聯繫上,感覺還能潛移默化地為台灣青年彌補一些「去中國化」後知識的缺失。

比起政治上的問題,我個人覺得目前更需要的是兩岸青年間在足夠瞭解對方這個基礎上彼此的和解。要有好奇心去瞭解對方,要有寬容心去求同存異,先交上朋友,是很重要的。

除了這類面向兩岸青年的活動,台青創業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交流方式。

我覺得一個是很多台青在大陸這邊做自媒體創業,這個是一條不錯的路子。大陸這邊流量變現的操作模式其實已經非常成熟了,同時很多機構是樂於為台灣人提供平台的,比如今日頭條的頭條學院也有很多對台灣人相應的激勵措施。這樣能讓台青在大陸有所收穫,也能讓大陸人更多瞭解台灣。如果能鼓勵台青將這些文章、圖片、視頻上傳到臉書、ig這類的平台上,還能讓台灣人對大陸更加瞭解。

不過做自媒體的畢竟還屬於小眾。在這幾次回台灣的途中,我發現台灣有很多組織機構是大陸這邊比較欠缺的。同時,我也發現,有一些這樣的機構已經在大陸生根發芽,比如台灣的「慈濟」慈善組織,早幾年開始就在大陸這邊發展了。這幾年大陸這邊的職業教育、就業培訓這一類其實有一個大缺口,而台灣的就業輔導、職業培訓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如果能在大陸發展台灣這樣的一些機構,可能是雙贏的選擇。台青能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創業、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同時也能加深台陸間的交流。

我相信,在不斷的交流之中,兩岸青年終能以心相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

(郭佩珊)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眾號

【徵文啟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台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台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眾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

#大陸 #活動 #交流 #瞭解 #兩岸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