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的異軍突起,讓一場只是「茶壺內風暴」的國民黨主席選舉,增添不少路線辯論的火花。選舉的結果卻仍是由代表著國民黨內多數穩定派的朱立倫當選,顯示國民黨內多數仍盼採取漸進式改革的路線,「穩定壓倒一切」正是這場選舉結果的定調。
選舉結果不免有見縫插針的扭曲評論,首先朱就被質疑是黨主席民選以來,首位唯一得票未過半的主席。然而各次選舉時空環境皆不同,各個主要競爭的候選人能力態勢都不一,僅用結果來比較差異怕是見樹不見林。以往國民黨家大業大,競選黨主席所需投入資源不小,往往造成強弱懸殊的比賽結果,同額競選也曾發生;但此次選舉不僅罕見地發生現任黨主席遭受競爭者強力挑戰,而其他參選者個人條件也是一時之選,因此戰況激烈難有其中一人獨占鰲頭,尚屬民主競爭常態,實不宜過度解讀。
觀察得票較多的三人分布態勢,朱立倫得到的四成五,離過半雖不中亦不遠,其得票組成多來自於國民黨散布地方的縣市長、立委、議員等黨內建制派票源;而江啟臣得到的一成九,多來自黨主席任內支持世代革新與台中在地支持的票源;張亞中囊括的三成三選票,則是來自於傳統黃復興體系,以及部分重疊韓國瑜支持者的「純正中華民國派」。
三人票源分布各異,卻也充分反映著國民黨內對於短期政治路線的認同程度。朱、江兩人的六成四得票,說明當下多數黨員認為黨尚未到非在兩岸路線攤牌,才能重返執政的惡劣局面。在地方多數縣市執政以及立院仍屬第二大黨的條件下,只要選出可凝聚內部多數共識的黨主席,未嘗不能在2022、2024有所斬獲。
這是近三分之二黨員的「共識」所做出的政治選擇,而非張亞中所代表的三分之一黨員民意,與社會現實完全脫節。何況競選四人均認同九二共識的政治路線,惟是理念相同而作法不一,切不可混為一談。
誠然並非張亞中的大破大立改革路線不好,而是體質虛弱又內外交迫的國民黨,有如高齡80歲罹患三高加之慢性病的年邁老人,很難評估張亞中這隻特效疫苗究竟會讓國民黨藥到病除,還是不幸一命嗚呼。既然多數黨員選擇用溫和性療法來走過在野療傷陣痛期,那麼新任黨主席朱立倫首要之重自然是調養體質,讓國民黨的聲勢儘快恢復到足可與綠營一戰的戰力,待日後黨的體魄強健後,朱立倫終究得回頭面對「張亞中課題」。
四成五得票是朱立倫當黨主席的權力來源,但來源卻是短暫又虛幻。原因在於朱立倫很可能是國民黨民選黨主席以來,最沒有「蜜月期」的黨主席。早先家大業大時代的黨主席,尚有資源可供揮霍維繫黨的生存,蜜月期「長得不得了」。到了洪秀柱任內面臨黨產陸續被抄家的困境,到了只能勉強擠出一點資源的局面,卻也還有零花可用。吳敦義任內還能靠募款勉強度日,也因國民黨執政縣市少、立委數少,基期過低反而只要有成長就能交代。現任的江啟臣尚屬年輕又願意承擔敗局,黨內多不忍苛責,容錯空間相對較大。
反觀朱立倫,既已當過黨主席,政治經歷早已頂天,更是選過總統。此次得以回鍋,絕非黨員喜迎鳳還巢,而是當下需要朱充分發揮個人優勢,替黨穩住局面。何況緊接而來的罷免陳柏惟案、年底公投案,勢必牽動來年地方大選態勢,朱立倫如果不能當個隨插即用的「即戰力」黨主席,在上述諸案取得戰果,甭說「蜜月期」,難保不會因為明年底選舉表現不力而成為最短命黨主席。
惟今朱立倫當行之事,當是盡快尋覓黨務主管良才組成戰鬥團隊與提早佈局六都人選。前者是朱立倫證明自己「準備好了」而不是倉促競選的指標;後者,朱選前喊出「六都過半」且縣市16席以上的目標,倘僅能過半取得三席直轄市,一般縣市只多一席,未免辜負黨員期待。
朱立倫應當自設高標,推出最強六都候選人,設法在六都中至少取得四都甚至五都席次,更要團結各縣市地方不同聲音,讓議會保持繼續過半優勢,議長維持國民黨籍,方才構成國民黨強力挑戰2024的基本盤。辦不到上述條件的朱立倫,必然從稱王者降級為造王者。
團結黨內取得2022勝選是朱立倫2024的重要課題。但面對朝大野小的台灣政局,朱立倫更應拿出團結在野力量挑戰執政者的能力,務實面對既敵既友的民眾黨成長的事實。打鐵還需自身硬,朱立倫如果不能打造強大的正藍軍,就不可能有底氣跟其他在野陣營叫牌,妥善處理在野競合的任務,將成為朱立倫能否擔當大位的重要指標。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