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激辣中國》探討辣椒在中國的傳播和辣飲食文化的演變,作者曹雨發現出版社把「大陸」一概改成「中國」,以致出現「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南亞次中國」和「歐亞中國」等等荒謬語句,鬧出大笑話。有人為出版社緩頰,認為是軟體系統在簡體與繁體轉換間形成的錯誤,也有人認為是校對不夠仔細的無心疏漏,也有人認為是編輯文化水平低下、校對粗心。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只要受過基本教育的人不可能不識哥倫布,更不可能不知道「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嚴重錯誤。校對與編輯或許粗心,但不能否認台灣文化界日益嚴重的自我審查現象,台灣言論自由的假相終於被揭穿。
書籍送審是導火線
作者曹雨表示,此書在大陸出版時部分章節遭中國出版方刪除,為此曾憤懣不已,本以為在言論自由的台灣,能夠讓作品以完整的面貌問世,結果又發生這件事。他直言「如今的海峽兩側,真是各有各的崩壞,壞得爭奇鬥豔,壞得讓人腦子被門夾了都想不出來。」他批評兩邊都在比爛,都在搞「政治正確」。
近年來,民進黨政府加速去中國化,為了「政治正確」,凡是指涉對岸的用語,無不強調「中國」與「台灣」的區隔。民進黨負責兩岸事務的單位就是「中國事務委員會」,被罷免的民進黨側翼立委陳柏惟建議成立「中國司」、「內交部」的奇想,人們記憶猶新。
政治正確的風潮從政治吹向媒體與文化界。台灣因市場規模與成熟度的限制,媒體與文化界往往要仰賴政府的補助才能生存,久而久之失去社會批判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作家龍應台在當文化部長時就發現這樣的現象,她呼籲文化界「不能夠太信任政府,不要太依賴政府,團隊要學習自立自強。」這麼多年過去,依賴政府的現象不但未曾稍減,揣摩上意、迎合當道的風氣卻越演越烈。
近來出現不少歪曲史實或與現實不符,但迎合當道政治品味的作品,多次引發社會爭議。相較之下,用語的置換不過小巫見大巫。媒體或戲劇中的「陸配」被改為「外籍配偶」、「大陸」變成「中國」、「陸客」成了「中客」早已見怪不怪。若有不從者,往往被貼上標籤,視為異類,甚至得不到政府的補助或標案。久而久之,一股自我思想審查的力量,讓媒體和文化界迎合政治正確的風向。
政治正確踐踏出版
去年文化部規定台灣出版由大陸授權、簡體字改成正體字的書,來台必須先在文化部送審,才能取得書號並登記免稅,這恐怕才是「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笑話事件的導火線。台灣寬鬆許久的大陸出版品審查許可制突然重新收緊,引發出版界群起撻伐,認為這已嚴重踐踏台灣的出版自由。其他國家的書在台灣出版繁體中文版,都不用送文化部審查,只有大陸出版品要送審。這不僅牽涉到法律適用平等原則,更是限縮人民的出版自由。而審查的壓力讓出版界面對政治正確必須小心翼翼,形成喬治.歐威爾式的語言淨化與自我審查。這難道不是對於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社會的諷刺,對言論自由的汙辱?
民進黨政府把大陸視同外國,但我國憲法視對岸為「大陸地區」,政府組織中仍設置「大陸事務委員會」,但對陸配和陸生不但未給予同等其他國家的待遇,反而更為歧視,用語改了,心態、法律仍差別對待。語言執著、罔顧現實的迷障,形成佛教所謂「二障」中的「所知障」,文化界不可不察。媒體與文化界掌握社會話語的權力與能力,本應做社會清醒與理智的觀察者,甚至作為社會的良心,現在卻為了得到政治權力的青睞,顛倒語言,紊亂思想,最終鬧出此等笑話,著實可悲。
台灣解除戒嚴已30餘年,當年箝制思想、言論自由的警備總部早已走入歷史。但是伴隨新威權的產生,人們心中又藏著一個小警總。台灣最近才被國際媒體評為亞洲最民主的國家,可是遇到政治正確只能自我審查,比爛、比阿Q,民進黨不改弦易轍,未來政治正確的笑話會越來越多。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