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期,我以一位律師身分,介入當時社會改造的思想與運動,參與立委選舉並順利當選。
就在這段期間,我以《海潮雜誌》為名創辦刊物。稱之為「海潮」,既意味著民意如浪潮,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必當以關切基層權益為前提,在潮流中扮演推動社會進步的角色;同時也意味著人民追求和平的浪潮,得以在台海兩岸之間相互激盪。這種蘊涵著社會變革與族群和平共處的政治思維,在我年輕求學於巴黎的年代,每每於思及家鄉芬芳故土,思及民主與平等的歷史潮流時,格外澎湃洶湧。
當時,對於台灣長久受制於冷戰/戒嚴體制的箝制,已有著一定程度的反思與批判;對於既往的殖民壓迫,以及二戰後新殖民主義帶來的困局,我們懷抱著解放的情懷與理想,和全世界受壓迫的民族站在一起,共同奮鬥。就在這樣的思想背景底下,我們延續前人留下的奮進精神,開辦了《海潮雜誌》。
當年戒嚴體制下,黨外雜誌風起雲湧。我與《海潮雜誌》的編輯們日夜奔忙編務撰稿,還要避開情治人員的搜索、監聽與查禁。有時,將網版帶往三重地下印刷廠印製,卻仍躲不過情治單位的偵查,血汗成果被全數抄剿。
《海潮雜誌》因為內容犀利紮實,在南台灣堪稱獨樹一幟,且曾獲當年「黨外編聯會」頒發年度首獎。此外,與當年眾多黨外雜誌相比,在思想深度與文章理路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主要來自於我們主張言論自由,應與進步的人道主義精神同步進行。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層面上,我們深切關懷勞動大眾,常自願做為底層民眾的喉舌;我們也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結束民族分裂的悲劇。這樣的主張,有別於當年服膺於美、日豪門菁英民主的主流黨外,因此,彼此之間漸行漸遠。
《海潮雜誌》絕非膚淺盲動的激進言論集結所,更和當年僅僅高呼打倒國民黨,卻缺乏分析與論述內涵的刊物,有著很大的差別。這樣的精神,我和有志一同的夥伴們,共同維繫了長達40年的時光。基於上述的認知與情懷,我們決定突破困難,重拾海潮精神,並因有機會認識不同世代的同行者,在密集對話交流之後,決定以「海潮智庫評論」為名,創辦平面與網路刊物。
《海潮智庫評論》將承接海潮雜誌的精神,延伸歷史記憶的能量於未來的開創,對於台灣情勢提出進步觀點,並在網路與紙本刊物的發行中,開展兩岸和平對話的新契機。於今,一場俄烏戰爭帶來新國際情勢的反思與開展,並提供人類思考面對兵燹危機之際,如何權衡戰爭與和平的利害關係,在地緣政治與新冷戰的衝撞下,如何看待自身的位置,思考如何在風暴圈內,始終能夠堅持「關懷生命、追求和平」的悲願。
多年以來,我一貫主張與社會弱勢者站在一起,並落實於社會正義的道途中;與此同時,我非常關切任何生命、財產的安全。在天災人禍的場合,我們最常不捨的是生命的犧牲,就像天下母親對孩子的疼惜一般。相同地,對於可以避免發生的戰爭,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有一顆母親般關切家鄉與眾生的心,並深深相信:因為母親是堅強與悲憫的化身;所以,必將會站在預防戰爭發生的最前線。
「海潮智庫」,探尋人類社會的和平路線圖,讓無辜的生命得以倖免於災難,讓人民可以共同生活,而且可以生活得更好。
(作者為前立法委員、海潮智庫發起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