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完成首次印太外交出擊,宣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展現可同時因應中、俄兩條戰線的實力與決心。強硬的反中路線與論調拉抬美中戰略競爭到新階段,對美國言聽計從,百般配合的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美國堅若磐石的支持在關鍵時刻退縮,沉重打擊台灣的國家利益與尊嚴。
給予實質行動而非挑釁
在華府主持美國與東協(ASEAN)特別高峰會後,拜登僕僕風塵走訪韓國與日本,並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標榜要打造自由、公開、包容、強韌、安全與繁榮的印太地區。但拜登印太舞劍,志在中國,建構嚴密的「反中聯盟網路」才是終極目標。在精心設計中,「台灣牌」顯然是美國偏好的政策選項,必要時台灣利益可擱置一邊,拜登在日本公開承認美國會軍事介入台海衝突,以及台灣被排除在「印太經濟架構」(IPEF)初始會員名單之外,就是最鮮明的例證。
無論基於國內政治或地緣政治考量,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拜登政府打台灣牌,挑撥大陸最敏感神經變本加厲。面對記者詢問:一旦中國武力攻台,是否願意軍事介入保衛台灣?拜登答稱,「是的」、「那是我們做的承諾」。這是一年內,拜登談話第三度偏離美國一貫的「戰略模糊」原則,雖然白宮都在第一時間澄清、過濾,強調一中政策沒有改變,這次被形容為數十年來美國最有力挺台聲明,必然會掀起軒然大波,台海和平穩定首當其衝,相關國家也憂慮美中衝突升高帶來的威脅。
拜登一向自認是外交權威,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嚴重受挫令他更具信心,目前無從判斷拜登的最新談話是真心或失言,但以美國抗中代理人自居、承擔所有風險的台灣應嚴肅評估其效應,拜登此言能否有效威懾大陸不犯,而非沉溺在華麗口頭承諾中。民進黨認為美國將更趨戰略清晰,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更為堅定,但許多美國學者專家則是憂心忡忡。
前國務卿季辛吉說,「華府和北京必須設法避免將台灣置於美中緊張關係的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指出,拜登的評論可能對威懾中國大陸造成反效果,困惑及錯誤陳述更可能削弱而不是強化威懾,反而激發本來要嚇阻的攻擊;包括曾經訪台的前美國副國防部長佛洛諾伊等多位軍事專家,最近連續在《外交季刊》發表專文探討烏克蘭戰爭對美國政策的啟示。他們一致建議,美國應在不挑釁、迴避象徵主義、防止意外挑起衝突的原則下,立即積極協助台灣建立「多層次」防衛系統,使台灣變成難以征服的「豪豬」。
修正政策挽救台灣處境
換言之,台灣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氾濫的宣示,而是實質行動,但美國在最關鍵時刻卻無法落實對台灣的支持,如美國對台軍售項目最近頻傳取消或延宕,最震撼的當屬台灣被排除在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之外。從一開始華府就不斷傳出將不邀請台灣參與的訊息,雖然台灣一再公開表態,並動員美國參眾兩院施壓,最後公布的13個初始會員國還是沒有台灣,民進黨政府除了表示遺憾外,只能默默吞下苦果。
最諷刺的是,美國決策的考量是,如納入台灣,IPEF反中色彩過於強烈,可能會過度刺激,以及造成不願在美中間選邊的東協國家有所遲疑。也就是說,由於大陸與東協因素,美國選擇放棄了最忠實的台灣,形同過河拆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雖然台灣未被納入IPEF,美國仍是尋求深化與台灣的經濟夥伴關係,其中包括高科技、半導體及供應鏈等。問題是,大陸主導的RCEP已經生效,台灣申請加入CPTPP遙遙無期,拜登政府又明白表示不會洽談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如今又被排除在IPEF門外,民進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以美國為馬首是瞻,結果卻是整體對外關係走向空洞化。
拜登結束印太外交行動,躊躇自滿返回美國,他向世界宣告,不受烏克蘭戰爭影響,美國仍將聚焦印太地區,並在美中戰略競爭中取得優勢,區域內相關國家也各取所需,唯獨台灣,除了拜登在防衛台灣問題上製造了強大聲浪外,兩手空空徘徊在邊線外。囿於內部因素,美中已沒有能力及魄力修正政策,改善雙方關係,民進黨的外交政策將台灣自我矮化為美國抗中工具,如無法即時導正,台灣處境將隨美中對抗升高只會更趨惡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