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係的期待,習拜會的場面和互動也說明了這一點。但中美競爭是結構性的、戰略性的,因而也將是長期的。

美國已經重新定位中國,對華戰略意圖非常明確,且具有朝野共識。而中國復興、維護主權、實現統一的戰略意志也不可能改變。因而,近期中美關係的鬆動和轉圜基本上是戰術性的、策略性的。

不過,中美雙方對於避免正面衝突、尋求有限合作也體現出一定的共識。因而,中美競爭更多呈現為國家內政外交能力的比拚。

在國際上,對「第三方」的競爭成為鬥爭的一個主要場域和特色。在這方面,拜登政府由於重新動員和強化廣泛的、全球性的盟友關係而展露出堪稱強大的攻勢,而且刻意使對華競爭認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全球秩序因而更呈碎片化、等級化,國際關係更顯複雜而充滿張力。在大力發展物質力量的同時,外交鬥爭成為更重要的博弈方式和手段。

對中國而言,關鍵是要重新認識中美雙方的力量及其特性,以實事求是的立場和態度處理雙邊關係和全球事務。在戰略上,要以發展謀安全。在策略上,則更要以安全求發展。安全既是自身的安全,也是對方的安全、他者的安全,關係的確定性和穩定性。這樣,方可最大限度維護和發展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良好關係和積極互動。要鬥爭,也要講究鬥爭的藝術和方式。

(作者為外交學院教授、《外交評論》執行主編)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鬥爭 #發展 #中美競爭 #中國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