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的產業界在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後,紛紛開始勾劃未來的產業鏈配置,其中有部份涉及各國的國家安全政策,部份則是出於純經濟因素。不論如何,將全部或部份產能遷出中國大陸,避免因過度集中形成大規模中斷的風險,已成為全球產業界的共識,未來中國大陸勢必面對一波產業撤出的風潮。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鏈顯得脆弱不堪。但這場疫情對於全球產業鏈佈局的實際影響目前尚無定論。但已有許多觀點認為,疫情過後跨國企業可能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大陸。

以汽車產業為例,武漢封城兩周後,現代汽車在韓國的工廠停工。原因主要是青島的零件供應商在春節後復工人數不到15%,使得韓國車廠被迫停產。

專家稱,雖然有分散風險的需要,但在大陸建立的產業鏈已經逐步建構了幾十年,調整起來「既痛苦又耗時」,不是幾年內就能辦到。

報導指出,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產業鏈風險罕見地出現「無法分散」困境,這是全球化過程中尚未遇到過的。過去大陸成為世界工廠並不是人為設計,而是幾十年來產業鏈成長的結果。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表示,相比於工業化早期,如今全球產品供應鏈日趨複雜化、網路化,似乎反而導致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低。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張洪濤教授認為,疫情爆發後,成本不再是企業唯一的考量,產能集中在大陸的風險逐步展露。把所有雞蛋放入一個區域或國家籃子時,它被打翻是早晚的事。因此跨國企業因此必須在成本和風險之間尋找平衡,至少會將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供應來源。

報導說,以前發達國家擔心的是大陸工廠關閉,但到了三月份,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封鎖抗疫,他們的工廠也都關閉。這已經不是成本和風險平衡問題,因為事態超出對供應鏈的傳統理解,這是從沒見過的的供應鏈風險挑戰。

除了產業鏈,這次疫情還造成歐美國家造成醫療物資緊缺,而全球產能又過度倚賴大陸,加上長期與大陸缺乏政治互信,歐美國家轉而透過立法來終止對大陸的原料藥與醫療物資的依賴。未來將有大量的相關產業轉回本國或是相對較能信賴的國家。

報導認為,不論各國情況如何,某種程度上與大陸的脫鉤或減弱聯結將會發生,而中國大陸的老齡化將會加速這一過程。

文章來源:肺炎疫情下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去中國化」是否可行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大陸